登录 | 注册
会计百科  >  审计  >  会计报表审计

会计报表审计

审计术语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所进行的审计。

目录

会计报表审计的原则

  1.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2.应当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

  3.应当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

  4.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

  5.应当根据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约定书的要求,确定审计范围

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目标

  1.真实性:指报表反映的事项真实存在,有关业务在特定会计期间确实发生,并与账户记录相符合,没有虚列资产、负债余额和收入、费用发生额。

  2.完整性:指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会计事项均被记录在有关账簿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没有遗漏、隐瞒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无账外资产。

  3.合法性:指报表的结构、项目、内容及编制程序和方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计算、销售确认、投资、报表合并基础等方法的改变经过财税部门批准,经过调整后没有违规事项。

  4.准确性:指准确无误地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分析、汇总并反映在有关会计报表中。

  5.所有权和义务:指列入报表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实为被审计单位所有,负债为其法定偿还的债务责任,对或有负债作了充分说明,没有遗漏和不具产权的列报。

  6.公允性:指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的表述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7.一致性:指编制报表时,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上前后期保持一致,各种会计报表之间、报表内各项目之间、本期报表与前期报表之间具有勾稽关系的数字保持一致。

  8.表达与揭示:指会计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中被恰当地分类、描述和揭示,并对报表使用者关心或会计报表无法揭示的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揭示。

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内容

  首先要检查各类报表是否编报齐全,仔细阅读报表说明,注意报表反映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情况与其他会计期间的分析对比,有关重大影响因素是否予以揭示,并要结合报表内容的审计,验证报表附注说明是否真实。审计要点如下:

  1.资产负债表审计。

  审计人员应注重检查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正确性、报表项目的完整性以及报表所反映项目和内容的一贯性。

  (1)检查资产负债表是否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及格式编制,复算报表各项之间的勾稽关系。

  (2)将本期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数字与前一期或各期相比,查明有无变动较大或异常情况;同时,检查资产负债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并进行复算核对。

  (3)全面核对资产负债表项目与总账科目或有关明细账数字是否相符,以总账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与其所属明细账各分类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之和相核对,检查账与账之间的记录是否相符。

  (4)审计人员在上述检查中应特别注意,经分析比较,若出现某些项目的数额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相符的情况,就要对这些项目作重点检查,从总账科目追查至原始凭证,必要时应结合对往来账的函证、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项资产的盘点,核实报表数字的真实性。2.损益表审计。

  (1)检查损益表内各项目填列是否完整,有无漏填、错填;核对各项目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

  (2)检查损益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特别注意核对损益表所列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本年发生数,是否与其附表数一致,损益表所列净利润是否与利润分配表数字一致。

  (3)核对损益表各项目数字与相关的总账、明细账数字是否相符,同时通过分析核对,发现有关损益项目数字的变化是否异常,并对疑点作进一步检查。

  (4)结合对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利润分配等有关明细账的检查,核实成本费用、各项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项数字是否准确,必要时要检查有关原始凭证。

  (5)结合对纳税调整的检查,核实所得税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各扣除项目进行详查,审查有关明细账和原始凭证,注意有无多列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超过标准等问题。

  3.现金流量表审计。

  (1)检查现金流量表是否按照有关企业会计具体准则的规定编制。

  (2)检查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是否恰当。

  (3)检查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入流出量的计算是否完整、准确,与有关的会计资料和报表的记录是否相符。

  (4)检查是否正确计算汇率变动对外币现金流量的影响。

  (5)检查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对企业财务状况或未来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重大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如以长期投资、偿还债务等)是否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4.合并报表审计。

  (1)检查合并报表编制的基础。即审核:合并报表内容的全面、完整性;子公司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包括子公司会计政策差异、母子公司往来业务、债权债务、投资资料,子公司利润分配、股权变动资料);母子公司决算日和会计期间的一致性;母子公司之间会计政策的一致性;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核算处理的正确性。

  (2)检查确认合并报表范围。根据母公司的长期投资账和表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投资与被投资关系的批准文件,确实属于合并范围的企业。对于应合并而未合并的子公司,要查明因何种原因未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对于不应合并而进行了合并的企业,要查明母公司是否存在未经批准而收购(转让)股份等情况。

  (3)检查企业集团内部经济往来情况。即检查母公司提供的有关经济往来的资料是否完整,并通过核对合并报表的抵销关系,验证合并报表的真实性。

  ①检查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收益的处理是否按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少数股东权益是否予以正确反映。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是否相抵销。

  ②检查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的相互抵销情况。根据有关资料,核实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存在;检查母公司是否按程序和规定将核对一致的债权债务进行抵销,对债权债务不一致的情况逐项核对,确定应否抵销及抵销多少;检查内部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否与管理费用进行了抵销,抵销金额是否正确。

  ③检查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相互抵销是否正确。在检查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抽查部分抵销分录,用以查证母公司将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间的内部销售和未实现利润抵销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4)检查集团公司是否编制完整的抵销会计分录,运用规定的抵销程序编制分录进行测试,看是否存在已进行汇总而未编制抵销分录以及抵销分录的编制不正确等问题。

会计报表审计总体业务流程

  会计报表审计总体业务流程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实施初步业务活动,确定是否接受委托;

  第二步,制定审计计划;

  第三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第四步,针对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第五步,评价审计证据及审计结论,确定审计意见类型;

  第六步,出具审计报告并提交委托人。

  一、初步业务活动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前,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以决定是否接受委托。在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时:一要考虑客户(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二要考虑项目组是否具有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三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组是否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能否保持独立性。

  二、审计计划工作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计划在审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更为显现。审计计划工作对于执业人员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合理的制定审计计划不仅有助于执业人员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合理组织审计工作,科学地将审计资源配置到重点审计领域,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还可以帮助执业人员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有助于项目的管理。

  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两个层次。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执业人员应考虑初步业务活动的结果,以及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时所获得的经验等。

  具体审计计划主要为项目组成员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具体包括为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实施的其他程序。

  三、识别与风险评估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为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仅是风险评估阶段的工作,而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风险评估程序包括:(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人员;(2)分析程序;(3)观察和检查。

  了解的要点包括:(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执业人员需要结合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及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确定了解的具体要点和了解的深度。同时,注意被审计单位的各个方面可能会相互影响,执业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评估时,应当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也在了解阶段考虑识别特别风险事项,针对舞弊、法律法规、会计估计、持续经营四个方面进行特别程序的识别评估,以便在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前能针对特别风险执行专门的实质性程序。

  执业人员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后,应当将已识别的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层次风险;另一类是认定层次风险。在分类时要考虑控制环境对财务报表风险的影响,考虑控制对认定风险的影响。同时,在了解内部控制后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审计性。

  执业人员识别和评估特别风险后,应当将已识别的特别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层次风险;另一类是认定层次风险。分别根据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

  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应当组织项目组关键成员、特殊技能专家等参加项目组讨论会,重点讨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包括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报表

  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以及错报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四、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执业人员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确定总体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当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包括:(1)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2)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3)提供更多的督导;(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或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选择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

  执业人员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后,如果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初始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相矛盾,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并相应修改原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即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的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五、特定项目审计

  执业人员除对财务报表项目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外,从影响财务报表信息的角度还应当考虑对被审计单位的如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对环境考虑等特定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六、完成阶段审计

  完成阶段审计的主要工作是评价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财务报表整体复核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评价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在完成审计工作前,执业人员应当评价是否已将审计风险将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是否需要重新考虑已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执业人员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执业人员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和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评价是否已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综合考虑上述审计证据的评价结论,以及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根据审计准则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手段及审计方法

  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企业会计报表造假行为仍相当严重。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后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的是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这里从企业虚增利润、隐瞒利润两个方面谈一些审计方法

  1.虚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其审计方法

  (1)虚构销售,虚列应收账款。企业虚拟销售客户,开出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如某股份公司2010年通过与11户企业对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07亿元,虚转成本7812万元,虚增利润2902万元,虚增库存2961万元;又如某股份公司2010年和2010年也是通过虚增出口销售收入,虚增利润7.45亿元。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方法,一是检查企业的年度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照企业的销售量看是否出现销售总量大于生产能力的异常情况;二是抽查企业年末、季末的销售合同、出库凭证等原始资料,看其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有异常情况;三是对客户单位发询证函进行函证,以确认对方单位是否欠款。

  (2)少转销售成本,虚增利润。这类企业不按销售配比原则结转销售成本,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如对某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清产核资时发现,该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和人员工资均未结转,少转成本1500多万元。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方法,一是检查其成本结转方法是否遵循一贯性的原则;二是通过计价测试,看企业的期末存货单价是否异常;三是通过抽查盘点,对企业实际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差异。

  (3)利用“未达账项”弄虚作假,调节利润。如在对某企业离任审计时,发现该企业将362.8万元的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未进行账务处理。对此,审计中要对银行未达账项中的银行已付而企业未付的事项查明原因。

  (4)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方交易,其交易价格不是在公平的条件下确定的,往往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如某股份将6926万元的土地卖给关联企业,卖价2.1926亿元,获利1.5亿元;将净资产为1454万元的下属企业卖给关联方,定价为9414万元,获利7960万元。当年利润为9733万元,剔除上述两项,则亏损1.3227亿元。对此,审计时首先要掌握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本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对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产转让、销售、采购、商标使用以及资金占用等,要特别关注交易的价格和支付手段是否异常。

  (5)当期费用未计入损益,虚列资产,虚增利润。这类企业将当期发生的管理费用、经营费用,虚列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不计入损益。对此,审计时主要检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的列账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限进行摊销。

  (6)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虚增在建工程支出,虚增利润。对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何时应计入损益,财务制度规范越来越严格。如:行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均可计入在建工程;原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的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规定: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停止利息资本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将无力消化的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虚列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支出中。对此,审计时要按照准则规定的条件,重新计算应计入在建工程中的利息费用。

  (7)少提固定资产折旧,虚增利润。审计时主要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随意改变折旧的年限和折旧的方法。

  (8)少提或不提银行贷款利息,少计负债,虚增利润。审计时,一是获取有关贷款合同,测算利息计提情况;二是向银行发询证函进行函证确认。

  (9)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的企业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期末成本不高于可变现净值”了事;有的企业为了释放连续亏损而遭退市的压力,在“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作用下,本期提取巨额减值准备,次年冲回。对此,审计中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如有证据表明企业计提了秘密准备,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追溯调整,不应增加当年利润。

  2.企业隐瞒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其审计方法

  (1)销售收入不入账,作预收账款处理。我们在对某企业的审计评估中发现,该企业的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金额较大,且长期不动。经进一步抽查原始凭证,进行函证确认后,该单位如实说出,是销售收入未入账,达6500万元。

  (2)虚构成本,虚列负债。销售收入不入账,隐瞒利润的前提条件是它的客户单位无需销售发票。当客户单位需要开具销售发票时,销售企业就可能通过虚构成本来隐瞒利润。我们在对某集体企业改制评估时发现,企业部分原材料的购进只有仓库的验收入库单,暂估入账的材料达8145万元,均虚列入应付账款,而虚购进的材料通过领料单逐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隐瞒利润8145万元。

  (3)购置固定资产,挤入生产成本。如对某企业的审计评估中发现,该单位账外固定资产数量特别多。原来该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时,要求销售单位将增值税发票开为材料配件等。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挤占生产成本,隐瞒利润,偷逃国家所得税,而且可以将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变换为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偷逃国家的增值税。

  从审计情况看,企业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单从原始凭证上看,假购货发票、假出库单、假入库单、假保管账、假成本计算单等就一应俱全。企业采取假账真算的办法,在假原始凭证的基础上,依照规范的核算程序和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会计处理,假中有真,真中有假,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准则》的有关规定开展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

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方法与技巧

  审查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是否编制了合并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全并现金流量表;审查企业在报告分部确定方面是否合理,是否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披露。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参与合并各方的内部交易等,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合并财务报表审查中的实质性审查主要采用核对、询问和鉴证等方法收集证据。较单个财务报表审计不同的是,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往往需牵涉到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且在更多方面需要不同程度地依赖职业判断,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审计。审计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审计集团内公司间的股权关系,审查合并主体范围的正确性,审查有无将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摒弃在外,将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包含在内;还应关注会计年度中因股权变动,被投资企业不再成为子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

  2.重视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审计。在审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之前,审计人员应重视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审计,避免搞单纯的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审计人员应从个别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动情况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等方面进行审查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合并报表相关事项的审查。

  3.合并工作底稿和抵销分录编制的审查。合并工作底稿的作用是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基础。对合并工作底稿和抵销分录编制的审查是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审计的重点。对内部抵销分录编制的审计包括:

  (1)内部投资业务抵销处理的审查。一是审查内部股权投资与相对应的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权益性资本投资应相互抵销。例如: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子公司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科目应与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及合并报表中新设的“少数股权”科目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投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拥有的数额不一致,依具体情况,借或贷记“商誉”。审计人员应审查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拥有股份比例,以审查“少数股东权益”和商誉项目登记的数额是否正确。二是审查内部投资收益的换销处理。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的收益。在全资子公司的情况下,就是子公司本期净利润,在非全资子公司的情况下,是净利润中减去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本期收益后的部分。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子公司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已包括在母公司长期投资和母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的账面余额之中,因此也必须加以抵销。审查内部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应审查是否借记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子公司的“期末未分配利润”、合并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贷记子公司的“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应付利润”、“期末未分配利润”等科目。三是审查子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调整抵销处理。盈余公积由单个企业按本期净利润计提。子公司当期计提盈余公积作为整个企业集团利润分配的一部分,应当在合并利润分配表中予以反映。同时子公司计提的盈余公积额也形成整个企业集团内部积累,应当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必须再通过抵销分录将已经抵销的盈余公积再调整回来。

  (2)内部债权债务抵销处理的审查。一是审查内部债权项目与债务项目的抵销处理。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企业集团内部债权债务的对应关系是否存在,是否完整,在此基础上审查抵销分录编制。二是审查本期内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抵销处理。母公司和子公司对其所有的应收账款都分别计提坏账准备,并在期个别财务报表中列示。审计人员应审查是否按本期计提的内部应收账款上的坏账准备数借记“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目。三是审查前期内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抵销处理。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最终影响到本期合并利润分配表中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审计人员应审查是否按前期抵销的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

  (3)内部购销业务抵销处理的审查。一是审查本期内部购销业务的抵销处理。在企业集团内部销售的情况下,销售企业将产品或商品销售给购买企业要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购买企业内部购入的商品全部实现对外销售时,应审查是否以该笔内销中销售企业的销售收入借记“营业收入”,贷记“营业成本”进行抵销处理。另一种是购买企业内部购入的商品未实现对外销售时,应审查是否以销售企业的销售收入借记“营业收入”,以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贷记“营业成本”,同时以该笔销售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贷记“存货”。二是审查前期内部的购销业务的抵销处理。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前期内部购进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使本期合并利润分配表中期初未分配利润数额减少。审计人员应审查是否按前期内部购进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错记“期初未分配利润”,贷记“营业成本”。

  (4)合并现金流量表应抵销经济内容的审查。审查合并现金流量表应抵销分录,应注意成员企业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项目中现金流入的一方与现金流出的一方同等金额相互抵销的情况。

  4.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格式正确性的审查。合并财务报表与单个财务报表相比,增添了新的会计科目的内容。因此应审查合并财务报表上会计科目的分类、排列等编制格式的正确性。合并资产负债表设“商誉”,反映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拥有数额间的差异。“少数股权”反映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投资者在子公司中的权益,应在“负债”类项和“所有者权益”类项间单列一类反映。合并利润表较单个利润表而言,应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类下增设“子公司吸收少数股东权益性投资收到的现金”、“子公司支付少数股东的股利”和“子公司依法减资支付给少数股东的现金”项目。

  5.合并财务报表所列指标可信性的审查。对此可参照审查单个财务报表所使用的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能力、资金流转状况等的指标体系来进行。

  6.合并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审查。审查企业是否在附注信息披露了下列信息:一是子公司的清单,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二是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表决权不足半数但能对其形成控制的原因。三是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但未能对其形成控制的原因。四是子公司所采用的与母公司不一致的会计政策,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方法及其影响。五是子公司与母公司不一致的会计期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方法及其影响。六是本期增加子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披露。七是本期不再纳入合并范围的原子公司,说明原子公司的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本期不再成为子公司的原因,其在处置日和上一会计期间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以及本期期初至鼾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金额。八是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的情况。九是需要在附注中说明的其他事项。

附件列表


3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经济补偿金    下一篇 资产审计

参考资料

[1].  第五章国有企业审计第一节企业财务审计_审计署网站   https://www.audit.gov.cn/n6/n37/n533/c45914/content.html
[2].  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手段及审计方法_审计署网站   https://www.audit.gov.cn/n6/n41/c19901/content.html
[3].  浅析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方法与技巧_审计署网站   https://www.audit.gov.cn/n6/n41/c20473/content.html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