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控股股东

控股股东

  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低于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目录

控股股东的概念理解

  “控股股东”的核心是能够控制公司管理权,股份比例只是一个表象指标而并非绝对指标。

  (一)50%的股权或者股份比例,只能决定公司的一般事项。新《公司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对公司一般表决事项,应经过代表过半数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即50%以上表决权;股东会如果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则应当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由此可见,持有50%股权或者股份的股东,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控制公司管理权,而必须达到持有全部股权或者股份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股权或者股份比例不等同于表决权。新《公司法》第四十六条、第九十五条,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制定都有明确要求,其中授权公司章程可以规定“股东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这就意味着,只要股东会一致同意,公司里可以有“特权股东”,即持有超额表决权,甚至持有“一票否决权”或者“一票决定权”。这类股东,尽管持有的股权或者股份达不到50%或者达不到三分之二以上,但仍然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控股股东类别

  控股股东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资本控股股东。主要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额占公司资本总额超过50%或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其持有的股份占公司股本总额超过50%的股东,这种通过投资而控制公司的股东为绝对控股股东。

  二是表决权控股股东。主要是指股东出资额或持有的份额虽然未达到50%的绝对控股,但其享有的表决权已经足以对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这样的控股又称为相对控股。表决权控制表现在公司章程可以约定表决权不按出资比例确定,约定某一股东拥有足以控制股东会决议的表决权,也可以是通过表决权信托而获得其他股东的表决权实现控制股东会决议。

控股股东的义务责任

  一、控股股东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是否承担责任?

  1、法律规定

  新《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新《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解读

  一是所谓关联关系,简言之就是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不同企业间的关系。

  二是控股股东利用关联关系,与公司进行不公平交易,损害公司利益造成损失的,应向公司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二、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损害公司或小股东利益,小股东能否退出该公司?

  1、法律规定

  新《公司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严重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利益的,其他股东有权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2、解读

  小股东对于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严重损害公司或其利益的,有权以合理价格强制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公司,从而退出公司。

  三、不属于公司董监高的控股股东,对公司也负有勤勉、忠实义务吗?

  1、法律规定

  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应当采取措施避免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不得利用职权牟取不正当利益。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勤勉义务,执行职务应当为公司的最大利益尽到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担任公司董事但实际执行公司事务的,适用前两款规定。

  2、解读

  公司的控股股东原则上对公司不负有勤勉、忠实义务,但是若其实质执行公司事务,为事实董事的,则应负有该两项义务。

  四、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董事、高管之手,损害公司或股东利益,是否也要承担责任?

  1、法律规定

  新《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行为的,与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连带责任。

  2、解读

  董事、高管本身对公司负有勤勉、忠实义务,若其损害公司或股东利益,自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倘若该侵权行为的实施系受控股股东的指示,则控股股东与该董事、高管对公司或其他股东承担侵权连带赔偿责任。

控股股东与实控人的区别

  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主要区别在于:

  1.股权关系

  控股股东:是公司的直接股东,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通常为50%以上,或者虽不足50%但拥有足以对股东大会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表决权,直接基于其股东身份及所持股份对公司施加控制。

  实际控制人:不一定是公司的直接股东,即其名字可能并不出现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实际控制人通过投资关系、协议安排或其他方式,间接地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活动等实施实际的控制和支配。

  2.控制途径与方式

  控股股东:其控制权主要源于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通过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参与并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

  实际控制人:其控制权可能来源于多方面

  可以通过控股另一家公司(即“中间层”公司),该中间层公司再作为控股股东对目标公司进行控制;

  可以通过签订各类协议(如委托投票协议、一致行动人协议等),间接控制其他股东的表决权;

  还可以通过特殊安排(如公司章程中的特别条款、管理层任命权、业务经营权的授予等),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性控制。

  3.角色性质与形式

  控股股东: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实体,通常是公开可见的公司主要股东。

  实际控制人:通常为自然人,但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由于其控制可能隐藏在复杂的股权结构或合同安排背后,实际控制人的身份有时并不为公众所熟知,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的隐蔽性。

  总结来说,控股股东是基于直接的股权关系对公司实施控制的股东,而实际控制人则是通过非直接持股的途径,如投资关系、协议或其他安排,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直接持有公司股份以及控制权的行使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或实体可能同时担任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但在复杂的企业架构中,这两者角色可能由不同的主体分别承担。

控股股东相关案例分析

  控股股东通过指示行为损害公司或股东利益的认定

  实践中,公司控股股东为满足自身利益,常常利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控制或影响公司经营管理。根据《公司法》第192条,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行为的,与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连带责任。那么,当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董事长同为公司董事长时,并且该董事长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的,能否认定为上述指示行为?如果可以,其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一、案情与裁判

  案件名称:海钢公司与中冶公司及渡假村公司损害股东利益责任纠纷案

  案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2013)最高法(民)二终43号民事判决书

  案情简介:

  渡假村公司(第三人)设立于1995年5月8日,2002年11月增资扩股后,其注册资本为16291.89万元。其中,中冶公司(被上诉人、被告)、海钢公司(上诉人、原告)、石化公司、人福公司、市计生局、园林公司分别持有该公司49.70%、33.30%、9.21%、3.93%、1.53%、2.33%的股份。渡假村公司《公司章程》第8条第6项“议事规则”规定:“股东会一般一年召开一次,股东会的决议,修改章程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表决通过。”2006年11月9日,渡假村公司董事会向各股东致函,要求各股东针对渡假村公司与海韵公司的合作开发事项进行表决。中冶公司、石化公司、园林公司投赞成票,以上三家股东共持有渡假村公司61.24%的股份;海钢公司、市计生局投反对票,以上两家股东共持有渡假村公司34.83%的股份。根据这一表决结果,形成《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渡假村公司和海韵公司的合作开发方案。该决议落款为“渡假村公司董事会,董事长邹某”,并加盖渡假村公司公章。海钢公司认为,由于中冶公司在通过2006年11月17日的《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过程中滥用股东权利,导致渡假村公司损失数亿元,其中海钢公司损失2.344亿元,遂提起本案诉讼。

  一审判决:

  在《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形成过程中,持有该公司61.24%股份的股东表示赞成,持该公司34.83%股份的股东表示反对,其他股东弃权,故该项决议未达到我国《公司法》(2005年)第44条所规定的“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的要求。中冶公司利用其董事长邹某同时为渡假村公司董事长的条件和掌管渡假村公司公章的权力自行制作《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系滥用股东权利的行为,并由此侵犯了海钢公司的合法权益。

  二审判决:

  首先,在渡假村公司股东会进行上述表决过程中,中冶公司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投赞成票的行为,系正当行使其依法享有的表决权行为,该表决行为并未对其他股东权利及利益构成侵害。基于全体股东的表决结果,渡假村公司董事会制定了《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此后,与海韵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并付诸实施。这些行为及经营活动均是以“渡假村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名义实施,无论股东会表决程序及结果的合法性如何,其责任归于董事会,没有证据证明是中冶公司作为股东实施的越权行为。其次,尽管大股东中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邹某同时担任渡假村公司的董事长,但该董事长系由渡假村公司股东会依公司章程规定选举产生,符合我国《公司法》(2005)第45条第3款的规定。最后,在没有证据证明公司与其股东之间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况下,不能仅因“董事长同一”,便认定两公司的人格合一,进而将渡假村公司董事会的行为认定为中冶公司的行为。因此,上诉人海钢公司关于中冶公司滥用股东权利、侵害其股东权益,应予赔偿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二、相关规定

  《公司法》第21条:“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法》第66条:“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股东会作出决议,应当经代表过半数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股东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应当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公司法》第192条:“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行为的,与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法》第265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二)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低于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三)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四)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三、法理分析

  首先,关于被告是否构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问题。根据《公司法》第265条,认定控股股东的关键在于某股东所持股份占比是否超过公司全部股份的50%或者依其持有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是否足以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认定实际控制人的关键在于某行为人能否实际支配公司行为。本案中,被告中冶公司虽是第一大股东,但其出资占比尚未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故没有满足构成控股股东的形式要件。因此,若要支持原告海钢公司的主张,即中冶公司系渡假村公司的控股股东,就需要证明依中冶公司基于所享有的表决权已经足以对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若要证明这一点,必需要证明中冶公司能实际控制或者影响其他股东,又或者与其他股东存在一致行动等事实。但是,海钢公司未能提供相关证据。所以,中冶公司只是渡假村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不是渡假村公司的控股股东。同样,海钢公司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中冶公司为渡假村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此,中冶公司不是渡假村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其次,关于中冶公司是否构成指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行为问题。《公司法》第192条规制的是控股股东为规避董事责任,通过控制董事行为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的情形。之所以要求控股股东承担责任是因为控股股东实质上行使了董事职权,而控股股东事实上行使董事职权的方式包括操控股东会决议、操控公司管理层任免及履职行为等。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指示行为是否符合《公司法》第192条规定情形,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具有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身份;其二,在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独立意志,听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安排;其三,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行为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应当注意到,不能仅因公司的董事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董事存在身份重叠,就当然地认定该董事没有独立意志或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若主张存在第192条规定的指示行为,必须有证据证明该董事在得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指示时明知会损害公司利益,或者未尽到合理注意和善良管理的义务,仍执行指示造成公司损害。因此,一审法院仅因“董事长同一”认定董事长邹某的行为为中冶公司的行为,从而认定中冶公司存在利用邹某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行为并不妥当。换言之,中冶公司不构成指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损害公司或者股东利益的行为。

  最后,关于董事未获授权从事相关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二审法院认为,不论股东会表决程序及结果是否合法,其责任都归于董事会。这种处理方式值得推敲。本案中,对渡假村公司的《公司章程》第8条第6项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是将其解释为修改章程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据此,《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的形成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同时,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执行机构,有义务执行股东会的决议。作为执行者的董事也未从中获利,亦无证据证明该决议不符合当时的商业判断。因此,董事会善意执行该决议造成公司损害的,作为执行者的董事没有违反勤勉义务,不应当承担责任。第二种理解是将其解释为股东会的所有决议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据此,《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因未达到规定的表决权比例要求而不成立,邹某违反公司章程制作《渡假村公司股东会决议》,代表渡假村公司与海韵公司实施合作事项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第188条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显然,第二种解释更符合文义和体系解释,即邹某应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恢复原状请求权    下一篇

标签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312/t20231229_433999.html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