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

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

  实体经济(The Real Economy)指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目录

实体经济的理解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简单点看,大概只要是经过注册的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算作是实体经济,这其中金融服务业则是例外,大概因为金融服务业属于特定行业,而其服务活动也是有别于一般的服务业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庸俗的概念,却在美联储的声明里显得日渐突出。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美联储就宣称“金融市场动荡没有损及实体经济”,在9月18日美联储改变立场大幅降息的声明中仍然表示“为防止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可见在2007年(丁亥年)中,美联储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汇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那么美联储的“实体经济”是什么含义呢,是否如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庸俗化了的概念?

  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我们还可以认为,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中国的“民生疾苦”问题大同小异,不过美联储同时十分注重大中小型的工商企业的运行态势等“企业疾苦”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来看,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概念,可能与中国的实体经济概念差别甚微。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结构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既有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也有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苦苦维持起死回生的挣扎,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全球化这样一种趋势。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普遍调整的年代,美联储为什么坚持地盯住“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并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在所不惜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那就是“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而美联储把近年来出现泡沫的房产市场和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由此也可以看出,美联储维护“实体经济”的良苦用心。

  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变迁的分类有两类,一种是强制性的,另一种则是诱致性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多伴随剧烈的社会经济结构动荡,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方国家经济和货币政策往往是循序渐进式的,这一点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所以美联储过分强调“实体经济”这一概念,可能并没有什么意外之处,事实上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同样注重市场的这些日常指标。但是美欧对于中国开放市场和加快改革却显得迫不及待,与其关注“实体经济”的初衷大相径庭,尤其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对中国“实体经济”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剧烈影响,美欧对此是绝口不提,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的一种警示。

实体经济及其动态

  20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推动了对两者联系的研究。除了经济学家之外,政策制定者现在也普遍认为,面对金融市场中严重且持续的扭曲,实体经济不可能不受影响。

  相较于经济的金融方面,实体经济涉及商品和服务的实际生产。在金融方面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支付流和资金转移可能与实体经济有关。随着金融部门数量的加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收入来源于金融活动,这使实体经济相形见绌并受到损害,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区别对专家、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尤为重要。

  除了概念之外,实体经济运行和展开的动态方式也很重要。实体经济可以从生产、消费、贸易、技术、制度和人力资本的动态等方面来概念化。当从金融活动中剥离时,这些方面的动态显示了经济交付的实际结果。

  (1)实体部门vs货币部门:经典二分法

  正如Arnold在IE教材中解释的那样,“把实体经济看作由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组成。金融部门由金融机构组成,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经纪公司等。实体部门包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公司、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个人以及为公司工作的个人等。”

  在上面的描述中,这两个部门是根据机构或参与者来界定的,但它不止于此。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经济模型通常是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PPF)。PPF之所以是引入实体经济的好地方,原因之一是PPF不仅涉及生产,还涉及机会成本、效率、经济增长、生产率、选择、比较优势等,而不涉及名义价格、货币或金融考虑。

  在经济学导论中,学生们早期接触到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是简单循环流动模型(Circular Flow Model,CFM)。在经典二分法的背景下,简单的CFM可能是有意义的,该二分法认为真实变量独立于货币部门,可以单独研究和看待。然而,在现代经济中,经典的二分法过于简单。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上的革命,使人们认识到真实的货币关系从根本上更为复杂。但是这种观点,存在于金融化成为一种主导现象即实体经济受到损害之前。由于CFM过于简单化,无法捕捉金融化不断演变的细微差别和影响。因此,尽管关于货币中立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人们认识到,首要的重点应该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不应该被货币/金融部门所包容或压倒。

  (2)生产、消费和贸易

  满足我们的需要和欲望是所有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经济学假设人类的需要可能是有限的,但需求是无限的并且不断增长。除了自然以可消费的形式提供的东西外,生产必须先于消费。此外,在有限的生存需求下,人们可以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完全自给自足,即一个人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东西)。人们在自己的消费篮子中寻求稳健是很自然的,这就要求人们专业化。专业化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导致了超出需求的过剩。这些盈余通过正规和非正规市场与其他国家的盈余进行交易。然而,正如生产必须先于消费一样,生产和盈余也必须先于贸易。因此,尽管消费是所有生产的目的,但对实体经济的理解始于消费和生产。

  (3)资本商品和消费商品

  在任何经济体中,生产都是由商品和服务组成的。商品有两种:一种是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品,另一种是生产者使用的可作为中间商品的资本品。就衡量总体经济活动而言,消费品和资本品都是最终产品。资本商品主要由耐用品(如产品、设备、建筑物、车辆等)组成,也被称为“生产者耐用品”,被公司用来生产资本和消费品。

  消费支出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然而,一个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及其经济增长速度依赖于资本商品。资本商品是另一个与实体经济相关的领域。在实体经济背景下,资本货物生产之所以重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资本货物和资本形成是紧密相连的;第二,资本行业的收入较高;第三,由于该行业需要强劲的投资,准入门槛很高,因此它与经济体中的储蓄有关;第四,该行业在技术变革和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突出地位。因此,它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指标。

  (4)专业化、生产力和贸易

  自从亚当·斯密时代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商品和服务生产的专业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和国际间贸易交流的需求和机会也在增长。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关注贸易并不足以取得经济成功。寻求扩大贸易的国家需要提高资源生产率,储蓄、投资和创新的有力相互作用促进了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反过来,经历贸易增长的国家也会看到生产率的增长。然而,金融化通过对生产力产生不利影响而破坏实体经济。因此,虽然生产率在IE教材中被广泛讨论,但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生产率金融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认识和探索。

  (5)贸易、生产力和技术

  在实体经济的背景下,贸易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贸易的范围不仅限于商品和服务,还包括技术贸易。贸易为技术的扩散提供了机会,促进了贸易国的专业化,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增长。在这一动态中,技术是一个关键因素,对实体经济具有普遍影响。除了对生产和生产力的影响之外,技术变革和创新还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技术,这些技术创造带来了新的需求,推动了贸易机会的前沿。目前,有很多理论和模型将贸易、生产力和技术联系在一起,但总的来说,它们似乎掩盖了技术如何在多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1)经济增长和发展;(2)创造就业机会;(3)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产业;(4)商业和管理创新;(5)保持劳动力更新和持续转变。

  (6)生产和机构/组织

  在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各种合法形式的企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也很重要。企业文化、精神和支持性的激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扩张。在世界各国中,独资企业是最常见的形式,但资本和资源最集中的公司是主导形式。拥有强大工业部门的现代经济体通常有大企业,也就是公司。然而,这不仅仅是公司的法律形式和经济效率的问题,也是政治权力的问题。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过分强调和过度激励公司,公司的政治权力就会对公司本身产生不适当和不公平的偏见,因为公司所榨取的价值要比其实际贡献的价值多。Mazzucato在《万物的价值》一书中阐述了这一点,“长期以来,美国公司的估值一直是根据它们为自己获取的财富数量,而不是它们为经济创造的价值。”许多这类公司试图找到避税的方法,一些跨国公司在税收较高的国家申报较低的收入,而在税收较低的国家申报较高的收入。

  此外,根据潜在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一个经济系统有其制度结构和环境,这些结构和环境影响着经济的生产能力和实体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范围。众所周知,重视经济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一般市场经济在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方面的表现明显好于相对的中央计划经济。

  (7)技术和制度

  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是由技术变革和技术能力共同塑造的。虽然所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技术的消费者,但生产技术的社会却很少。这种技术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制度代表着“稳定的、有价值的、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在制度(正式或非正式)中得到正式表达,这些制度与指导、管理参与者和选民行为的社会目标相联系。非正式制度反映在社会所重视的习俗或行为模式中。

  因此,“制度化”是指将某种东西(如价值、概念、角色或行为模式)嵌入到组织、社会经济系统甚至整个社会的过程或机制,是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也适用于实体经济语境。

  生产要素的组成,尤其是劳动力和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决定的,尤其是通过Joseph Schumpeter所说的在一个社会和经济中起到“创造性破坏”的关键作用,尤其影响就业市场。纵观历史,已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创造性破坏”,例如蒸汽机、电力、电话、无线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最新的浪潮——信息技术,被认为在全球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高利润企业和数亿的高薪就业机会,可能具有净积极的影响。

  (8)金融和实体经济

  本文前面提到了金融化现象,以强调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然而,实体经济与金融密不可分,这一点毋庸置疑。实体经济依赖于投资,而投资资源通过金融中介在储蓄者或基金提供者与借款人或寻求资金者之间输送。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金融市场扭曲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然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当它发挥作用时,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危害。当金融部门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超越实体经济时,经济非但没有起到支撑作用,反而可能从根本上容易受到不稳定和危机的影响,就像2008年那样,造成经济停滞、不平等扩大和劳动力市场低迷。

  金融化可以被理解为“以牺牲其他经济部门为代价的金融部门的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增长,以及对其规则和回报的监管不断萎缩。”虽然实体经济应该主要参与生产或制造东西,但金融化将优先考虑的重点转移到用金钱赚钱。关于金融化的一个基本担忧是,金融化改变了真实的金融动态,在这种动态中,金融部门的活动以牺牲实体经济为代价扩大,将资源、金融和实体从真实的经济活动转移到纯粹的金融或投机活动。

  金融化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或金融现象,相反,它只有通过受金钱影响的政治权力的集中才具有兴起的可能性。由于金融化现象在IE教材中完全缺失,许多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重要细微差别被忽略了。其中一个细微差别就是过度资本化,它将经济转变为投机经济,在这种经济中,金融资源不是流向实体经济,而是不成比例地用于与纸质经济或金融部门挂钩的投机性、寻求风险的企业。

  金融化表现为金融资本相对于经济或商业资本在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促进收入从劳动向资本的过度转移。随着现代经济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在劳动力与资本的斗争中,劳动力通常首当其冲,2008年的危机也不例外。2008年后经济复苏的收益大多是由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这也是以牺牲实体经济为代价的金融资本。金融化导致实体经济黯然失色,可能会恶化本已糟糕的不公平分配,并可能进一步削弱经济,增加危机反复发生的可能性。

实体经济的特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

  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

  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什么?实体经济是指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物质的、精神的产品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什么?定义:虚拟经济是指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与实体经济相对应。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虚拟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博弈实体经济学,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博弈实体经济学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博弈实体经济学,而最终的结果也是指导实体经济。这样,博弈实体经济学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3、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很好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正常发展。那么,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原则有哪些呢?一是一视同仁原则。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因此,我们就应对它们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而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歧视态度,以免顾此失彼。二是统筹兼顾原则。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就不应该对它们任何一方采取偏颇的态度,在宏观经济的规划上,在战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措施的运用上,都应统一谋划。三是均衡发展原则。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四是协调一致原则。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它们各自的运行方式、经营特点、行为规范、内在要求、营销策略、服务对象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虚拟经济而独自发展,要么是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

  综合上述,为了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坚持一视同仁原则、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发展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

实体经济面临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1、生产要素向虚拟经济大量流,大量民间资本进行短期炒作

  在G-G’中虚拟资本可以短期内赚取丰厚利润,而实体经济取得相应的收益需要付出长期的生产与积累,国内国际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弱化,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属于实体经济的人才和资本要素向虚拟经济流入,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失,资本的抽离不断加剧着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在巨大利润收益反差的刺激下,社会闲散资本、民间资本纷纷投资虚拟经济,以此获取短期内的高额回报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资本的投资偏好进一步引发经济发展的空心化风险,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跨区域、跨国界流动,不断游离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流入,造成实体物质生产和虚拟物质生产之间严重失衡,动摇了实体生产的根基作用,加剧了经济泡沫化的风险,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进步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实体企业融资游离实体经济

  实体企业融资难,所获融资又不愿投放到实体生产中去,转向短期内可获利取高额回报的房地产等行业中去,企业依靠投机虚拟经济赚取利润,实体企业融资游离实体经济,社会再生产公式I=S,企业通过S在金融市场中筹集资金,通过I将融资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而企业的现状是I<S,即筹集资金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而是大量停留在虚拟经济中,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缓慢而虚以经济发展膨胀。人口8000多万的德国,长期雄踞世界主要出口大国地位,始终是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原因是德国始终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用强有力的货币和金融政策遏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德国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实体经济发展举措

  (一)减轻企业生产成本负担

  实体经济存在“付出多,回报少”的问题,实体经济发展税费负担过高,严重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要不断完善配套的财政政策,减免不必要的税收,鼓励发展多层次的资本融资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生产流程优化、设备更新升级、节能减排等方面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不断扩大营改增范围,加大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抵减力度。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减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对企业行政性税费的规范管理,多渠道全方面聚焦企业减负难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改进生产技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二)着力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中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技术、80%的芯片以及几乎全部的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将科技创新更好的惠及社会,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德国工业4.0提出“研发+行业支撑+标准化=创新”,标准化有利于激发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三)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

  创新离不开人才,要建立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培养综合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优秀企业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训,加强企业与院校的交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联合培养制造业急需人才,扩宽人才发展渠道,建立人才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强化人才管理。

  (四)不断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位。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要善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采取PPP模式支持灵活运用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减低企业融资成本,金融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要求,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杠杆率,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制造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五)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拓宽实体经济增长空间

  (一)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不是自己一国的事,而是与世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在我们考虑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时候,要把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因素考虑进去。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产业,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网络协同建设,积极开展价值链的整合,提升我国制造业的价值链地位,国家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强化国际合作,建立贸易服务平台,加强政策指导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谐、稳定、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引导外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推动国内产业跨区域转移,促进产业区域协同发展

  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中西部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在顶层设计上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鼓励中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

地区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以成都为例,成都市印发《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简称“成都实体经济十条”),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精准配置资源要素、全力做优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十条政策措施。

  一、支持“链主”企业四链融合发展

  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招引培育高能级“链主”企业,牵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支持招引高能级“链主”企业,鼓励企业来蓉投资科技研发、总部结算、品牌营销、资产管理等功能性项目;对亩均投资大、实收资本高、创新带动强、人才吸引多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按“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由“链长”组织专班全力保障服务。支持“链主”企业提升产业带动力,对“链主”企业投资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行业性公用平台、供应链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人才交流交往平台等,实行提级服务,纳入“链长”月调度范围,加大政策、资源、要素倾斜支持力度。支持“链主”企业打造标杆示范,由“链长”及其专班组织每年评定对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标杆“链主”企业,由市政府通报表扬。〔责任单位:市投促局、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第一个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支持创新型企业集群式发展

  围绕“链主”企业,着眼创新协同、生产配套、供销合作等,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聚焦重点产业链推动“链主+配套”协同发展。支持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将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先进区(市)县激励体系,对新增上规企业、上云企业、上市企业、上榜企业(国家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榜单)进行综合评定,并给予先进区(市)县激励支持。支持“链主+配套”协同发展,“链主”企业新引进无资产关联关系的配套企业或通过集采等方式将本地配套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的,由区(市)县对“链主”及配套企业给予综合支持。鼓励“链主”企业会同金融机构做优供应链金融,在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其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进行确权,支持上游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

  三、发挥科创平台强链聚链功能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技术—产业—资本”密切关联创新机制,推动产业迈向高端。支持新型科创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高校院所等以股权为纽带,吸纳上下游企业、科技服务及投资机构,联合建设、运营中试研发等科创平台,面向产业链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生产等服务,市级财政按政策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对成功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积极帮助争取国家补助,按照现行政策取高原则进行地方配套。鼓励科创平台开放共享,面向产业链开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将检验检测、高性能算力等服务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给予平台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对购买服务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10万元补贴。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引领,建立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体系,依托天府实验室等探索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平台取得的科技成果向产业链转移转化,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引创投机构、社会资本建立子基金,推动各类原创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聚焦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对新引进或新认定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经纪人按程序申报“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支持“链主”企业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20万元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区(市)县〕

  四、强化重点产业能源资源保障

  加速提升城市能源供给稳定性和韧性,全力保障项目能源资源供给,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提升产能。增强企业用能保障稳定性,实施“蓉耀工程”,加快建设成都负荷中心500千伏“立体双环”坚强网架,加强县域电网改造,确保电网承载能力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燃气调峰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分布式能源站等,补齐本地电源短板,多能互补增强极端情况下电网安全韧性。集约节约精准项目供地,支持重点产业链上的先进制造业“工业上楼”项目,投资强度达到产业园区规定的,经市级工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可按不低于我市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的70%确定土地出让起始价。在产业园区内公开招拍挂的商服用地及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宗地项目计容商业建筑面积持有比例部分,由区(市)县政府(管委会)结合不同产业类型及特点自主确定自持或整体有条件转让。支持高能级项目,探索加大新型产业用地、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力度,满足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支持国有企业运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工具转型运营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等载体,推动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形成载体资源良性滚动开发运营模式。〔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各区(市)县,相关市属国有企业〕

  五、增强人才供给支撑圈链升级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集聚产业领军人才,强化产教融合夯实技能人才支撑。强化产业领军人才支持,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将人才评审权赋予“链主”企业等市场主体,“链主”企业可直接推荐人才入选,按规定给予入选人才资金资助、人才安居、子女入园入学、交流培训等综合支持。强化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市内高校及职业(技工)院校聚焦重点产业链新开设学科(专业)的,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与“链主”企业、重点配套企业合作设立产业学院等进行人才培养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加大首席质量官、高级质量检验师等优秀质量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

  六、财金互动赋能重点圈链发展

  发挥产业基金对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捕捉未来产业的重要作用,推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服务重点产业链发展。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基金服务体系,设立成都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开展“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聚焦重点产业链组建专业化子基金,可适当放宽出资期限、杠杆要求,建立超额收益分档让利机制并滚动投资。优化基金评价体系和尽职免责机制,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投资基金根据产业细分领域、投资企业阶段、投资规模等,探索差异化设置风险容忍度。支持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健全推进全市企业上市专项工作机制、拟上市企业历史沿革等相关事项审查确认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培育格局,畅通企业上市渠道。对进入成都市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按照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已完成证监会辅导备案等不同阶段给予梯度支持。支持我市已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按融资净额中投入成都市的5‰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支持金融机构优化间接融资,引导市域内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探索供应链整体授信、主动授信、随借随还等贷款模式,鼓励采取专项贷款、无缝续贷、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金融监管局、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相关市属国有企业〕

  七、支持数字经济赋能圈链提质

  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平台设备接入、应用开发等支撑能力,推动工业APP向平台集聚,促进产业链创新资源、产能资源的集成整合和优化配置,对市级示范平台按照项目投资额的15%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获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的,给予500万元奖励。鼓励中小企业将核心业务和生产设备向云上迁移,按照上云星级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示范,按照项目投资额的15%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的企业给予3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各区(市)县〕

  八、支持提升供应链安全稳定性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支持畅通供应链物流通道,落实支持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扶持政策,拓展成都至重要国际物流枢纽货运航线网络,支持航空市场主体在成都新设立基地航空公司和国际航空货运转运(分拨)中心,提升航空物流服务水平。落实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高水平开放的政策措施,推动中欧班列(成渝)稳定开行,持续加大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东向海铁联运国际班列组织力度,加密中老、中越跨境直达班列开行频次,提升国际班列多元化服务水平。健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支持建设供应链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聚焦提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供应链专业化、一体化服务能力,推进集成研发设计、集中采购、组织生产、物流分销、金融支持等功能的供应链平台建设,对建设协同性强、辐射力广、发展优势大的供应链平台的企业,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物流办,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

  九、打造应用场景支持市场拓展

  大力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市属国有企业等联合打造应用场景和营销平台,争创标准和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支持打造应用场景,鼓励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联合打造“0-1”的早期验证场景加速原始突破,打造“1-100”的中试试验场景加速产业孵化,打造“100-100万”的产品推广场景加速市场验证,经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认定为优秀场景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支持打造营销平台,推进市政园林、公共交通等领域市属国资运营主体与产业园区合作,在绿道、机场、轨道交通、车站等展示平台,设立企业和产品形象展示窗口、消费体验场景。支持探索采购创新产品“合格免责”机制,鼓励国有企业采购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将市属国有企业服务产业建圈强链情况纳入经营绩效考核。〔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相关市属国有企业〕

  十、增强园区专业支撑服务功能

  支持产业园区推进智慧化建管、促进绿色化发展、提升专业化能力,增强对产业的支撑服务功能。支持提升专业化能力,鼓励引入市场化机制壮大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采用政府购买方式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产业服务,支持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鼓励园区探索岗位管理制度,打破身份限制,完善灵活用人机制,构建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更好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支持推进智慧化建管,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分布式能源、边缘计算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一体化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按产业园区年度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评定为市级智慧园区的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促进绿色化发展,鼓励产业园区开展第三方减污降碳环境综合治理,对符合要求的,按照年度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加大对集中供能、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已建成投运的项目可纳入支持范围。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省级绿色园区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各区(市)县〕

  本政策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附件列表


1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经营主体    下一篇 电子缴款书

标签

参考资料

[1].  二十大报告中的经济、民生关键词——实体经济(一)|淅川科协   https://mp.weixin.qq.com/s/gM-kvO4b5OG_G1dwpK4e2Q
[2].  【政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成都发布“实体经济十条”|成都经信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RUyOrf7JzzrABZWeb9Gbpg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