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指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检测环境变化,检查业务进展,评估经营绩效,把检查和评估结果与既定的战略目标相比较,发现战略实施出现的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使战略实施结果符合预期战略目标。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战略控制的意向应当是调整企业战略或更好地实施该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

  在战略控制过程中,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是关键环节,它既是发现战略实施出现偏差的前提,又是采取纠正偏差的有效措施的依据。

目录

战略控制与预算控制的区别

  企业经营层面也存在控制即预算控制问题。预算控制主要是对企业费用的控制,是在一年或者更短的期间内,使用定量方法来确定实际费用是否超过了计划支出,并在预算期结束之后针对预算执行偏差及其成因,制定、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和对策。预算控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经营。

  战略控制与预算控制之间有显著的不同。战略控制期通常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都要采用,且对企业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都要进行评估。表1中总结了战略控制和预算控制之间的差异。

战略控制和预算控制之间的差异

战略控制过程

  战略控制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重要步骤:

  (一)设定战略控制的目标

  设定战略控制的目标是指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内部资源以及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合理设定的企业战略控制标准或指标。

  (二)选择战略控制的方法

  战略控制方法是指从企业战略控制的实际需要出发,用来收集和处理企业经营的相关信息、对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监测、检查业务进展情况、衡量和评价企业整体及各个部门的长期和短期业绩、制定调整或纠正偏差措施等的方式、工具和标准。选择合理、有效的战略控制方法是战略控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战略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否。

  (三)实施战略控制措施

  实施战略控制措施是指企业决策者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和机制,运用一种或多种战略控制方法,对企业整体以及各个经营领域的状况和业绩进行科学衡量和合理评价,将衡量和评价结果与企业的战略控制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距,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和识别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和实施弥补差距对策或应对变化的措施。

  (四)反馈战略控制效果

  反馈战略控制效果是指将实施战略控制措施的效果或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决策者、部门经理和一般员工,以推动战略控制的持续改进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战略控制方法

  战略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预算、企业业绩衡量、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衡量、统计分析与专题报告。

  (一)预算

  1.预算的概念和作用。

  预算,也称财务计划,即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做出的具体安排。科学、规范的预算在战略控制中发挥多种作用,主要包括:

  (1)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实施提供一个覆盖企业各层次、各方面,内容详细的短期财务目标,促进、引导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2)通过检査预算执行情况、査找预算与实际支出以及预期效果或绩效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促使企业管理层、职能机构、业务部门,甚至每个经理或负责人及时发现战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并采取必要的解决对策和纠正措施。

  (3)促进企业各级员工围绕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计划与设想等进行交流和沟通。

  (4)协调企业各个职能机构、业务部门的活动,确保它们向着共同目标一起努力。

  (5)根据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合理分配资金,确保预算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6)促进企业内部合理授权、提高效率。预算应当作为对相关经理人员支配和使用费用的授权,只要是在预算中列明的费用项目,经理人员就无须在费用发生之前再次申请获得批准。

  (7)为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8)激励员工提高业绩。预算提供了一个可以让员工了解其工作完成质量的系统,有利于激发员工关注个人绩效的兴趣和提升绩效的积极性,也为管理层提高企业未来整

  体绩效提供了重要手段和动力。

  2.预算的类型。

  预算通常有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两种类型。

  (1)增量预算(incremental budgeting)这种预算是指在以前期间的预算或者实际业绩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相应的内容编制新的预算。增量预算的假设条件是:企业现有的业务活动是合理、必须的,不需要进行调整;企业现有的各项业务活动的开支水平是合理的,在预算期不予改变;以企业现有的业务活动和各项业务活动的开支水平,确定预算期各项活动的预算数额。

  增量预算的优点包括:

  ①预算编制工作量较少,相对容易操作。

  ②预算变动较小且循序渐进,为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

  ③有利于避免因资金分配规则改变而引起各部门之间产生冲突。

  ④比较容易对预算进行协调。

  增量预算的缺点包括:

  ①没有考虑经营条件和经营情况的变化。

  ②容易使企业管理层和部门经理产生维持现状的保守观念,不利于企业创新。

  ③与部门和员工的业绩没有联系,没有提供降低成本的动力。

  ④鼓励各部门用光预算以保证下一年的预算不减少。

  ⑤随着业务活动及其开支水平的变化而失去合理性、可行性。

  (2)零基预算(zero based budgeting)。这种预算是指在新的预算期,不受以往预算安排的影响,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采用零基预算必须从实际出发,逐项审查新预算期内各项业务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重新分析、判断各个部门的需求和费用,根据企业财力,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

  零基预算的优点包括:

  ①有利于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分配资金。

  ②有利于调动各个部门和员工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

  ③增强员工的成本效益意识。

  ④鼓励企业管理层和部门经理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创新。

  ⑤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零基预算的缺点在于:

  ①预算编制比较复杂,工作量大,费用较高。

  ②如果过度强调眼前预算项目的需要,容易导致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③预算规则和业务项目开支标准的改变可能引起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企业业绩衡量

  企业业绩包括两类:一类是战略性业绩,即与企业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相关的绩效,比如市场竞争力、行业地位、企业成长性、企业声誉、重大创新等。这类业绩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另一类是经营性业绩,即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业绩,如月度或年度的销售额、净利润额、资产回报率、质量合格率等。这类业绩与企业局部或短期的经营活动相关。与以上两类业绩对应,企业业绩衡量包括战略性业绩衡量和经营性业绩衡量。无论哪一类业绩衡量,都须使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衡量,并且将衡量结果与本企业的历史业绩以及同期同类企业的业绩进行比较,对发现的差距和差距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下面是企业通常使用的业绩衡量指标。

  1.财务衡量指标。

  (1)盈利能力和回报率指标。

  ①毛利率与净利润率。利润通常由成本和收益两部分组成,因此企业的盈利水平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直接相关。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与净利润率。毛利率与净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营业收入-销售成本)/营业收入]×lOO%

  净利润率=:[(营业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营业收入]×100%

  与上一年的情况进行比较,毛利率的变化反映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之间差距的变化。企业通过综合考察产品销售价格、销售数量、销售成本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企业的业务范围(如是零售业还是制造业),可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②巳动用资本报酬率(ROCE)。已动用资本报酬率又称作投资回报率(ROI)或净资产回报率(RONA),是衡量企业投资效益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已动用资本报酬率(ROCE)=(息税前利润/当期平均巳动用资本)×l00%

  (2)股东投资指标。

  ①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和市净率。每股盈余或每股股利是显示企业为股东带来收益的主要指标。没有令人满意的每股盈余或每股股利将导致股东抛售他们手中的股票。市净率是衡量、评估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假设其他条件相同,则市净率与股票的投资价值成反方向变化。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和市净率的计算公式是:

  每股盈余=净利润/股票数量

  每股股利=股利/股票数量

  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②股息率。股息率是衡量企业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假设其他条件相同,则股息率低表示企业将较多的利润进行再投资,股息率高则表明企业将较多的利润用于股东分红。股息率通常高于利息率。股东既希望股票价格上升,又希望得到的股息超过投资者从固定收益证券中得到的回报。股息率的计算公式是:

  股息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100%

  ③市盈率。市盈率是用于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投资者常常用市盈率来衡量、判断同一行业内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一般情况下,如果投资收益和股利走低,股票的市值即价格也将下降。但是,如果企业发展和股利增长的前景很好,那么即使当前投资收益和股利不髙,股票市值也会髙企,从而拉高市盈率。市盈率还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会降低股票的吸引力,从而导致市盈率下降。市盈率的计算公式是:

  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余×100%

  (3)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是衡量企业避免拖欠债务和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作为流动性指标的各种比率越高,企业避免拖欠债务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流动性指标主要包括: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l00%

  存货周转期=存货×365/销售成本

  应收账款周转期=应收账款借方余额×365/销售收入

  应付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贷方余额X365/购买成本

  (4)综合负债和资金杠杆指标。企业资金来源股东权益和负债,它们之间的比率称为负债率。负债率体现企业的整体负债水平和资金杠杆水平。负债率越高,企业的整体负债水平越高,资金杠杆率往往也越高。此外,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企业偿还债务的财务保障,现金净流量与企业债务总额之间的比率称为现金流量比率,该比率反映企业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这个比率越高,企业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越强。负债率和现金流量比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负债率=有息负债/股东权益×100%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l00%

  上述衡量企业业绩常用的财务指标都表现为某种比率。使用比率来衡量、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原因有:

  (1)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比率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它们的变动。

  (2)相对于实物数量或货币的绝对数值,比率对企业业绩的衡量更为适合。例如,分析、评价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时,使用市场占有率比使用产品销售量或销售额更为合理、准确。

  (3)比率适合用作业绩目标。如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作为业绩目标,既简明又易于理解。

  (4)比率提供了总结企业业绩和经营成果的工具、方法,并可在同类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但是,用比率来评价企业业绩有以下局限性:

  (1)信息获取存在困难。尤其在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时,识别哪些企业属于同类企业,以及如何获得这些企业的相关信息,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2)信息的使用存在局限性。比如,企业在比较当期业绩与历史业绩时,如果外部环境中的通货膨胀或突发事件造成该企业的股价大涨或大跌,或者发生潜在变动,那么这种比较就可能存在局限性。

  (3)比率在各个行业的理想标准不同,而且理想标准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这为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业绩比较带来困难。

  (4)比率有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例如,某企业的流动性比率较高,有可能反映该企业的经营业绩较好、偿债能力较强,也有可能是由于营运资本管理较差导致的较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造成的。只有透过比率表象做进一步深入考察分析,才能判明真相。

  (5)比率有时体现的是被扭曲的结果。例如,缺乏对商标中无形资产的评估、确认,或者没有估计、计量存货和交易的.机会成本等,都可能导致比率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结果和业绩。

  (6)可能鼓励短期行为。如果过度追求月度、季度及年度的业绩目标,就有可能偏离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

  (7)忽略其他战略要素。比率控制不能激励企业高管层关注财务因素之外的影响企业成败的重要战略要素,如创新和顾客服务。

  (8)激励、控制的人员范围有限。对于那些对财务结果无任何责任的人员,无法起到激励和控制作用。

  2.非财务衡量指标。

  非财务衡量指标是基于非财务信息的业绩衡量指标。表2列出了一些非财务衡量指标。

非财务衡量 指 标

  使用非财务指标衡量、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原因有:

  (1)能够反映和监控非财务方面的经营业绩。

  (2)通常比使用财务衡量指标提供企业业绩信息更为及时。

  (3)容易被非财务管理人员理解并使用。

  (4)有利于激励企业高管关注财务因素之外的因素甚至决定企业成败的战略因素。

  (5)—些衡量企业长期业绩的非财务指标有利于避免短期行为。

  (6)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和衡量,因此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业绩的真实情况。激励、控制的人员范围较广|,覆盖了对财务结果无任何责任的人员。

  采用非财务指标衡量、评价企业业绩有如下局限性:

  (1)不能使用统一的比率标准.,因此不能容易地发现业绩变化或进行业绩比较。

  (2)指标通常产生于各个经营部门并被它们分别使用,不能作为所有部门的共同业绩目标即企业整体性业绩目标。

  (3)难以避免外部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不能客观、真实地衡量和反映企业业绩。

  3.ESG衡量指标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等业绩的投资理念,也是一种衡量企业业绩的非财务衡量指标或标准。

  从20世纪中后期起,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绿色环保、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PRI)发布,对将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概念整合在一起的ESG概念和理念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后,国际组织和投资机构将ESG概念不断深化,从ESG的三个方面逐渐演化出全面、系统的信息披露标准和业绩衡量指标。根据三大国际组织的指引(ISO 2600社会实践、SASB、GRI可持续发展报告)、ESG评级公司关于ESG评级的披露信息,以及多家国际上的交易所发布的ESG投资指引,目前,ESG企业业绩衡量指标或标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方面,包括碳及温室气体排放、废物污染及管理政策、能源使用/消费、自然资源使用和管理政策、生物多样性、合规性、员工环境意识、绿色采购政策、节能减排措施、环境成本核算、绿色技术等。

  第二,社会方面,主要有性别及性别平衡政策、人权政策及违反情况、社团或社区)健康安全、管理培训、劳动规范、产品责任、职业健康安全、产品质量、供应键责任管理、精准扶贫、公益慈善及其他等。

  第三,治理方面,主要涉及公司治理、贪污受贿政策、反不公平竞争、风险管理、税收透明、公平的劳动实践、道德行为准则、合规性、董事会独立性及多样性、组织结构、投资者关系等。可见,ESG理念及业绩衡量指标体系包括了企业在经营中需要考虑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因素,其中每个因素都含有明确的业绩衡量内容,如:上述环境方面中的环境政策,包括衡量、评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明确了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承担了保护环境的责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企业层面的保护政策;社会环境中的劳动规范,即指企业是否制定了各类员工制度规范,以及这些制度规范可能对员工带来的影响;治理方面的反不公平竞争,是指企业处理不同的机构或个人商业关系时,是否有违反道德或公平原则的潜在风险。树立、采用ESG理念及业绩衡量方法,对加强和改善企业的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促进企业长期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衡量

  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从财务、客户、内部管理、创新与学习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从而保证组织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控制的一种绩效管理体系。图1是一个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实例。

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衡量

  (1)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能够显示企业战略及其实施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价值做出的贡献,常用的财务指标有营业收入、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回报率、股东回报率、现金流量、经济增加值等。前面在“企业业绩衡量”中阐述的“财务衡量指标”,都可作为平衡计分卡财务指标内容的选取对象。

  (2)顾客指标。顾客指标用来衡量和反映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价值方面的业绩。顾客指标的设定和选择取决于企业对目标市场的价值定位。常用的顾客指标有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率、投诉解决率、准时交货率市场份额、客户保留率、新客户开发率、客户收益率等。

  (3)内部流程指标。内部流程指标用于衡量和确认企业在哪些业务流程上表现优异。需要加强或改进哪些业务流程才能保证战略落地。常用的内部流程指标有数字化信息系统覆盖率、计划准确率、设备利用率、订单准时交付率、采购成本和周期、项目进度及完成率、废物减排及利用率、安全事故率、接待客户的时间和次数、对客户诉求的反应时间以及员工建议采纳率和员工收入等。内部流程指标的内容多数是驱动性或动因性指标,其改善和提升能够直接导致企业在财务、客户等业务领域的改进并产生积极成果。

  (4)创新与学习指标。平衡计分卡的前三类指标展示了企业的实际能力及其与企业实现业绩增长和成功实施战略所必需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弥补这个差距的关键是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以及改善企业组织文化推进企业创新。创新与学习指标衡量和体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设创新型、学习型组织和文化方面的业绩,常用的指标有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专利等级和数量、数字化技术采用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费用及次数、员工满意度等。创新与学习指标对驱动企业经营活动达到平衡计分卡其他三类指标的要求,使财务、客户、流程等方面得到持续改善并成为企业战略和企业长远成长的坚固支撑,起着重大作用。

  (四)统计分析与专题报告

  1.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分析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统计分析结果是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所揭示的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通过表格、图形和文章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文章形式表现的统计分析结果就是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分析结果最完善的表现形式,它可以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表格、图形等形式,可以表现表格、图形难以充分表现的不确定情况,可以使分析结果的表现鲜明、生动而具体,可以进行深刻的定性表述。

  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如下特点:

  (1)以统计数据为主体。统计分析报告主要以统计数字语言来直观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以确凿的数据来说明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社会经济领域的成就和经验、问题与教训、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用简洁的文字来阐述事物量的方面及其关系,并进行定量分析

  (2)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和说明。统计分析是一种着眼于社会经济现象量的方面并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研究的方法,而统计分析报告就是通过运用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数量研究并进而说明事物本质的文字表达形式。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灵活适用的统计方法使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其他战略控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统计分析报告属于应用文体,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事实,让数字说话,在阐述中议论,在议论中分析。在表现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与陈述分析过程和结论时,不用夸张、虚构、想象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精炼的文字、准确的数据、简洁的结构表达丰富的内容。

  (4)逻辑严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先摆数据、事实,然后进行各种科学的分析,揭示问题及其本质和产生的根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措施和建议。统计分析报告的行文应做到逻辑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统计资料与基本观点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将数据、分析、问题和建议融为一体。

  2.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是企业管理人员指定专人对特定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包括现状与问题、对策与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例如,“关于房地产开发战略的研究”“关于企业形象战略的研究”“关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调查报告”等,以供决策者参考。专题报告有助于企业对某一重要而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开阔战略视野,有助于企业内外的信息沟通。专题报告可以由企业内部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大学、科研院所或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以课题、项目的形式完成,还可以由企业内部人员与外部有关专业人员合作完成,这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经验证明,一份好的专题报告,不仅能揭示有关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或更好地运用资本的奥秘,而且对战略控制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审计分类    下一篇 ESG衡量指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