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指基于企业战略规划,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战略规划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具体的、相互平衡的业绩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
平衡计分卡是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平衡计分卡具有战略规划与实施的功能,通常与战略地图等其他工具结合使用。
平衡计分卡的适用范围
平衡计分卡适用于战略规划目标明确、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对象可为企业、部门和员工。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环境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3号——平衡计分卡》对平衡计分卡应用环境的相关规定:
(一)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时,应有明确的愿景和战略规划。平衡计分卡应以战略规划为核心,全面描述、衡量和管理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二)平衡计分卡可能涉及到组织和流程变革,具有创新精神、变革精神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
(三)企业应对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梳理,消除不同组织职能间的壁垒,实现良好的组织协同,既包括企业内部各级单位(部门)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同,也包括与投资者、客户、供应商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
(四)企业应注重员工学习与成长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实现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目标,使战略规划贯彻到每一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五)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需要建立由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外部专家等组成的项目团队,推进实施工作的顺利完成。
(六)企业应建立高效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绩效管理、规划计划、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系统的紧密结合,为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提供信息支持。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程序
根据《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3号——平衡计分卡》的规定:
平衡计分卡应用的一般程序包括制定战略地图、制定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业绩计划、制定激励计划、制定战略性行动方案、执行业绩计划与激励计划、实施业绩评价与激励、编制业绩评价与激励管理报告。
(一)企业首先应制定战略地图,即基于企业愿景与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目标及其因果关系、价值创造路径以图示的形式直观、明确、清晰地呈现出来。战略地图基于战略主题构建,战略主题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业务流程,每个战略主题包括相互关联的1-2个战略规划目标。
(二)战略地图制定后,应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编制业绩计划。业绩计划是企业开展业绩评价工作的行动方案,包括构建指标体系、分配指标权重、确定业绩目标值、选择计分方法和评价周期、签订业绩合同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制定业绩计划通常从企业级开始,层层分解到下级单位(部门),最终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员工。
(三)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围绕战略地图,针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规划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构建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一般流程如下:
1、制定企业级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层面的战略地图,为每个战略主题的战略规划目标设定指标,每个目标至少应有1个指标。
2、制定下级单位(部门)级指标体系。依据企业级战略地图和指标体系,制定下级单位(部门)的战略地图,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协同各下级单位(部门)的行动与企业战略规划目标保持一致。
3、制定岗位(员工)级指标体系。根据企业、下级单位(部门)级指标体系,按照岗位职责逐级形成岗位(员工)级指标体系。第十五条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构建时,应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的平衡、企业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平衡。平衡计分卡每个维度的指标通常为4-7个,总数量一般不超过25个。
(四)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构建时,企业应以财务维度为核心,其他维度的指标都与核心维度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相联系。通过梳理核心维度目标的实现过程,确定每个维度的关键驱动因素,结合战略主题,选取关键业绩指标。
财务维度以财务术语描述了战略规划的有形成果。企业常用指标有投资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资本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客户维度界定了目标客户的价值主张。企业常用指标有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客户获得率、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利率、战略客户数量等。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确定了对战略规划产生影响的关键流程。企业常用指标有交货及时率、生产负荷率、产品合格率、存货周转率、单位生产成本等。
学习与成长维度确定了对战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常用指标有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培训计划完成率、员工满意度。
(五)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通用类指标库,不同层级单位和部门结合不同的战略规划定位、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指标体系。
(六)平衡计分卡指标的权重分配应以战略规划目标为导向,反映被评价对象对企业战略规划目标贡献或支持的程度,以及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水平。
企业业绩指标权重一般设定在5%-30%之间,对特别重要的指标可适当提高权重。对特别关键、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指标可设立“一票否决”制度,即如果某项业绩指标未完成,无论其他指标是否完成,均视为未完成业绩目标。
(七)平衡计分卡业绩目标值应根据战略地图的因果关系分别设置。首先确定战略主题的目标值,其次确定主题内的战略规划目标值,然后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指标与战略规划目标的对应关系,为每个评价指标设定目标值,通常设计3-5年的目标值。
目标值应具有挑战性和可实现性,可设定基本目标值、挑战目标值等类似目标层级,激发评价对象潜能,并得到被评价对象的普遍认同。
(八)平衡计分卡业绩目标值确定后,应规定因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对业绩完成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时,对目标值进行调整的办法和程序。一般情况下,由被评价对象或评价主体测算确定影响额度,向相应的绩效管理工作机构提出调整申请,报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审批。
(九)业绩评价计分方法和周期的选择、业绩合同的签订、激励计划的制定,参照《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0号——绩效管理》。
(十)业绩计划与激励计划制定后,企业应在战略主题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性行动方案,实现短期行动计划与长期战略规划的协同。战略性行动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战略性行动方案。制定每个战略主题的多个行动方案,并从中区分、排序和选择最优的战略性行动方案。
2、提供战略性资金。建立战略性支出的预算,为战略性行动方案提供资金支持。
3、建立责任制。明确战略性行动方案的执行责任方,定期回顾战略性行动方案的执行进程和效果。
(十一)业绩计划与激励计划执行过程中,企业应按照纵向一致、横向协调的原则,持续地推进组织协同,将协同作为一个重要的流程进行管理,使企业和员工的目标、职责与行动保持一致,创造协同效应。
(十二)业绩计划与激励计划执行过程中,企业应持续深入地开展流程管理,及时识别存在问题的关键流程,根据需要对流程进行优化完善,必要时进行流程再造,将流程改进计划与战略规划目标相协同。
(十三)业绩计划与激励计划的执行、实施及编制报告参照《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0号——绩效管理》。
(十四)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管理改善工作,在实践中通常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平衡计分卡应用的评价
平衡计分卡将战略规划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被评价对象的业绩指标和行动方案,使整个组织协调一致,将战略规划目标层层落到实处。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确定业绩指标,平衡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企业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使业绩评价更为全面完整。
平衡计分卡将学习与成长作为一个维度,既注重员工技能的提升,满足员工的发展愿望和发展要求,也注重组织资本、信息资本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平衡计分卡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企业全员的参与,需要长期持续地修正与完善,对信息系统、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实施门槛高。
应用平衡计分卡绘制战略地图、确定战略主题和业绩指标体系的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量比较大,操作难度也较大,实施比较复杂。
平衡计分卡涉及大量指标数据的收集和计算,需要持续地沟通和反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从启动到全面实施通常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实施成本比较高。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