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
国债俗称金边债券,由国家财政信誉担保,信誉度非常高,其安全性(信用风险)等级是所有理财工具中最高的,而收益性因其安全性高而有所降低。
国债作为一个重要的财政范畴,不仅是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也是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使两者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的经济杠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迅速加快和金融资本影响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为保持本国经济健康直辖市发展,都非常重视国债及国债政策的作用,国债政策也从单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权宜之计,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国债的基本特征
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常遇到公债、国债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公债,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平衡财政收支,增强政府的经济建设能力,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从国内或国外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是国家信用的体现形式。由于国家是由各级政府组成的政权实体,所以,公债既包括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也包括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地方公债是为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而发行的,其债务收入和偿还支付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列明,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所谓国债,包括在境内发行的内债和外债,债务收入本息偿还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列明,由中央财政掌握使用和安排。因此,国债仅仅是公债的一种。
尽管从本质上看,国债无非是一种财政收入筹集形式,但它毕竟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财政分配范畴,这种区别典型地体现在国债的基本特征上:
(一)国债是一种信用商品
与税收及其他财政收入分配形式不同,国债是中央财政按有偿原则,以债务人身份向全社会范围内的法人和自然人借入资金的财政工具,并按事先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债券期满时,中央财政应及时足额偿付本金,体现了信用商品的一般属性。国债是国家信用制度的一种传统形式,由于债务主体及其担保基础的特殊性,具有比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更加可靠和稳定的特点,正因如此,人们也称国债为“金边债券”,即指其信誉级别最高、收益最稳定而又安全。
(二)国债通过市场化形式筹资能直接地体现自愿平等的财政分配原则
国债的信用商品属性决定了国债发行、购买活动是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即认购者买与不买或买多买少,完全由其根据财政力和投资爱好情况自主决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债的发行是一种市场活动,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发行因为其数额巨大、社会覆盖范围广而更具市场影响力。
(三)国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活动
这种特殊性体现在:
1、国债是平衡财政收支的一种灵活手段。由于同债是基于弥补财政赤字之需而产生的,其最初意义也是作为财政赤字的弥补手段则存在的,而且按照“有支心有收、收支必相等”的财政收支活动原则,国债也是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所以,政府可以根据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灵活决定何时发行国债、发行多少,以及发行什么样期限、什么种类的国债,以便调剂临时季节性预算资金的短期缺口和平衡较长期的赤字,这不同于事前就以法律规定了征税对象与征收数额之间数量比例关系的税收分配活动。这也就使得国债能够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互补充和配合,确保财政活动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应有调控作用,也使财政政策具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2、国债本身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财政分配体系。由于国债发行意味着取得财政收入,并且在预算处理上,国债资金被列作资本预算的投资性支出,国债利息的支付是公共支出预算的支出形式,因而国债活动是集借、用、还为一体的财政分配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相互之间必须配套协作才能形成良性债务循环。
(四)国债是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范畴
尽管国债在中西方的古代社会就已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形式而存在,但由于赤字和国债在自然经济中还没能成为长期存在和规模较大的财政现象,因而仅仅是在诸如战争等非正常情况下解决财政临时困难的手段。只有当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债才成为一种大规模和相对稳定的财政分配形式,并处于发展之中。从历史发展观察,国债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国债逐步成为私人资本安全可靠和收益稳定的投资方式,成为人们规避市场风险损失而进行资产组合管理的有效工具我国也是在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过程中才出现了规模不断增大且长期持续的国债分配活动。二是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既是确保财政政策灵活调整并发挥有效作用的保障条件,也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而直接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债是现代市场经济稳定运行所不可缺少的财政工具。
国债种类
按应债资金来源划分,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按偿还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国债(一般在一年以内)、中期国债(1―10年)、长期国债(10年以上)和永久国债。
按付息方式划分,可分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国债和定期付息国债。
按发行凭证划分,可分为有纸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国债的功能与作用
国债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财政收入形式,其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动员和重新配置社会资源
这种动员和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可能产生三种结果:一是闲置资本从消费领域通过国家财政借贷转向生产领域,扩大社会积累规模,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提高资本的形成率,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二是将闲置资源由民间微观消费领域转向集中的公共消费领域,从而改变消费结构;三是将部分闲置储蓄资源从民间生产领域转向国家确定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投资领域,从面起到促进经济结构调节税和优化的作用。
二、弥补财政赤字,调剂国库资金周转,平衡财政收支
三、调节社会需求,维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
国债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时,通过国债发行可以回笼部分货币资金,减少对市场的冲击,抑制通货膨胀。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储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时,发行适量国债,动员闲置储蓄资源,通过公共投资支出,可以快速直接地形成社会有效需求,并带动民间投入,增强全社会信心和人们对未来收与投资收益水平的预期,从而直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债又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
四、国债具有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直接控制信贷规模转向间接宏观调控,即转向主要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调控货币流通量。其中公开市场业务就是通过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买卖国债来进行的。另外,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在国债发行时间、品种设计、发行利率与期限设计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也有利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更加有效的调控。因而,国债已成为连接财政、货币政策并使之形成合力的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4月9日第一次向14家商业银行买进了2.9亿元国债,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储备头寸,首次启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利用国债买卖对货币流量进行微调,这标志着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连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国债的发行,增强了居民金融意识,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债的发行
一、发行原则与规模审核程序
国债发行时,应对国民经济运行形势作妥善判断,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充分考虑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和空间,以及考虑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从而确定国债发行规模、发行时间、发行对象和发行价格。发行国债时,应尽量降低筹资成本。
我国对国债规模的管理实行年度额度管理制度,即国债发行规模是由财政部在每年第四季度根据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情况测算编制下年度国债发行计划,并作为国家预算的一部分,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务院提请人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国债发行计划一经通过,就具有法律规定性,如果年度执行中间需要追加或削减规模,需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二、国债的发行方式
1、直接发行方式。即由财政部面向全国直接推销国债券。
2、代销方式。即由财政部代销者向社会出销国债券。
3、承购包销方式。即由大宗机构投资者组成承购包销团,按一定条件向财政部承购包销国债,并由其负责在市场上转售,任何未能售出的余额均由承销者包购。
4、招标拍卖方式。即按例行的拍卖程序,通过投标人直接投标竞价来确定国债发行价格或收益率。
国债市场与国债流通
一、国债市场:是指国债交易的场所或系统。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或阶段,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的职能是完成国债发行,使中央财政通过该市场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为投资者提供投资获取收益的机会。二级市场亦即国债流通市场,其职能是为已发售的国债券提供再行出售转让的机会和场所,使国债持有者和新的投资者有投资选择的机会,从而吸纳短期和不确定的闲置资金,增加社会资金融通的渠道,增强灵活性,也有助于促进国债的顺利发行。
二、国债交易组织形式:是指国债交易的场所和程序,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是指在经国家批准的场所内按一定规则买卖特定上市国债券而形成的市场,一般是指在证券交易所内按集中撮合竞价方式进行的交易。场外交易也称柜台交易,是指投资者在证券金融机构的柜台直接通过电话或其他电子媒介进行一对一的询价报价的交易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场外交易一般都是通过统一的托管结算系统进行清算交割的。发达国家的国债交易一般以场外交易为主,只不过随着金融电子交易技术的发展,柜台交易已基本连成一个无形的电子报价系统,普通投资者通过经纪商进行交易。
三、国债交易方式
现货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是国债的最基本交易方式。
回购交易:是指卖出一种国债券时附加一定条件,在一定期间后以预定的价格或收益率,由最初出售者再将该种国债购回的交易,具有调剂债券与资金头寸的作用。
期货交易:是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按预先确定的买卖价格,并在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券款交割的国债交易方式。
期权交易:是指交易商在某段时间内或某一到期日这前,以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卖相关国债现货或国债期货合约的权利,届时既可执行这种权利,也可不执行,不执行时势最大损失是预先缴纳的期权费用。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