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统计
M1统计即M1统计口径,M1统计口径为流通中现金(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以及个人信用卡存款的总和,公式表示为M1=流通中现金(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1统计口径的历史成因
1994年10月28日,央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首次规定我国四个基本货币层次的划分。包括:
M0:流通中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除银行持有之外的现金发行,按最新口径是包括纸币、硬币和数字人民币);
M1: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同时,美联储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划分:
M1:通货、存于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活期存款、其他可签发支票的存款(包括NOW、ATS帐户,信用合作社股份)、旅行支票;
M2:M1、存于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储蓄存款、存于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小额不记名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帐户、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隔夜回购协议、存于美国银行加勒比海支行的隔夜欧洲美元存款;
M3:M2、存于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大额不记名定期存款、存于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期限回购协议、机构间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存款机构的期限欧洲美元余额。
在此我们关注中美两国对于M1的统计口径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个人活期存款(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的活期存款部分)是否应算入M1中。在此后的统计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信息梳理,已经先后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了四次修订,然而其调整主要在于扩大M2的统计范围,个人活期存款仍未算入M1中。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随时变为现实购买力,而对其持有人不产生任何价值损失的性质。
在我国,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是指居民将资金储存在各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所发行的各类银行账户(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中,形成的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这类存款构成存款性公司的负债,同时也构成了居民的资产。个人活期存款与企业活期存款的流动性理论上应当相近,是什么背景下导致我国区别于国际其他国家的统计口径呢?
通过梳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发布前后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一直以来未将个人活期存款计入M1的历史原因。一方面,欧美统计口径中往往将可转让存款(如以支票、汇票、转帐指令或其他直接支付工具进行第三方支付的存款)计入M1中,但由于我国在1986年才开始试行个人支票,且试点范围小、使用总量小,个人支票并未受到广泛认同。因此我国统计口径中M1并未包含可签发支票存款。
另一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学界(李扬1994,王素珍1996)普遍认为储蓄存款同定期存款一样,并不具备流通手段的职能,其原因是在电子支付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都需要将其转化为现金或存款货币才能进行流通(手持储蓄存折是无法在商场进行购物的)。
1994年进行货币供应量统计时,我国银行业的电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全国银行卡的发行量和POS机设备相对有限,居民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规模也相对较小。绝大多数居民活期存款必须先在银行提取现金后才能进行支付。在这样的流通环境中,将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统计为准货币(M2-M1)是符合流通性定义标准的。目前,我国M1仅包括个人的信用卡存款,量也很少,其他个人银行账户类型中的活期存款仍不计入M1(内容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作者王剑为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作者景芃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统计口径对M1的影响
一些前沿研究认为,M1增速或存在被低估的情况,现行统计口径或无法全面反映当期经济活动,需从更广口径来看待M1性质的市场流动资金状况。
我国M1现行统计口径仅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实际上,随着电子支付快速发展,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同时许多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也都可以随时申赎,这些资金特征类似于计入M1的企业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而基本不受限制。相比之下,部分海外主要经济体如美国和日本,M1统计中都包含个人活期存款,美国还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等。一些市场机构认为,若将此类资金纳入统计口径,我国M1增速在0.6%至1.1%之间,并没有像当前公布的数据那么低。
M1统计口径或将调整
2024陆家嘴论坛6月19日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表示:需要研究将个人活期存款和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纳入M1统计范围。这一表态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目前我国M1的统计口径确立于30年前,随着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现行统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央行此番表态释放了重要信号,M1统计口径或将迎来重大调整。
M1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M1的统计口径主要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而个人活期存款并未纳入其中。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和支付功能日益增强,与M1的定义更加契合。
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统计范围,对个人和企业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一方面,如果个人活期存款被纳入M1统计,可能会使得个人的金融行为在宏观经济数据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增强个人在金融体系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影响个人的理财规划。例如,在货币政策调整时,个人活期存款的利率可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影响个人的收益。
此外,纳入M1统计可能会促使金融机构更加重视个人活期存款业务,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为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对于企业来说,这一调整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更准确的M1统计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宏观经济信号,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和经营决策。
其次,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后的M1变化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资金获取难度。如果M1统计范围扩大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评估发生变化,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能会对企业的资金状况产生直接影响。
除了个人活期存款,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如余额宝、零钱通等,也有望被纳入M1统计范围。
这些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货币的属性,将它们纳入统计范围,将更全面地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央行调整M1统计口径的举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调整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价格等。
因此,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央行的政策动态,以及市场对这一举措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金融知识和政策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总的来说,央行考虑将个人活期存款等金融产品纳入M1统计范围,是适应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M1增速变化如何理解
一、M1统计受金融创新和监管变化影响
从国际上来看,虽然各国对于M1和M2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并且不同时期的货币层次划分也会有所调整,但都是根据流动性对货币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货币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其中,IMF定义的M1包括现金M0以及可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的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既包括居民活期存款,也包括单位活期存款。
“M1的本质特征是直接可用于支付的金融工具,其统计口径会受到金融创新和监管变化的影响。”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结合IMF与联合国的定义,M1不一定是存款,可以是各类符合条件的金融工具;组成M1的金融工具必须可直接用于支付,“直接”的内涵包括支付过程中不会有面值损失、没有延迟、没有罚息等其他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M1统计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基本都符合M1的本质特征。金融工具的创新可能使一些新的资产具备M1的特征,监管规定的改变也使得一些金融工具获得M1的特征。
目前,人民银行M1的统计口径为流通中现金(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以及个人信用卡存款的总和。与海外相比,我国M1的统计口径实际较窄,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个人活期储蓄并未纳入M1进行统计。“从M1的本质特征来看,中国可能存在一些具备M1属性,但是尚没有纳入M1统计的金融工具。”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这样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是居民活期存款,第二是部分非存款类的金融产品,第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
平安证券有提到,与国际通用的准则相比,我国M1统计没有纳入居民活期存款。此外,随着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沉淀的客户备付金、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及现金理财产品已经基本具备直接用于消费支付的功能,纳入M1统计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将有何变化?
2024年上半年,M1增速总体呈下沉趋势,4月M1增速同比下降1.4%,出现负增长。招商证券表示,缺少居民活期存款,是M1大幅波动的其中一项因素。相比国内,发达国家对M1的统计更加宽泛,除单位活期存款外,居民活期存款也在范畴之内。如果我国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统计范畴,则能显著降低M1增速的波动性。
若将居民活期存款等纳入M1统计范畴,M1增速自去年初开始趋势回落,与原口径节奏较为一致。但新口径的M1增速更为平滑,一定程度上熨平政策的扰动。4月份,由于“手工补息”高息揽储行为在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下得到约束,一方面,企业通过票据融资、投资高息存款的套利行为得到纠正,一部分存款与贷款同步收缩,引起M1快速回落;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在一段时间内面临向理财、货币基金等现金管理类产品转移的压力,也会引起M1技术上快速下行。新口径能够平滑银行存款向现金管理类产品转移对M1的影响。
据分析,2024年4月末,人民银行公布的M1规模为66.01万亿元,同比下降1.4%。如果将个人活期存款加入到M1统计当中,则4月末规模为104.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0.6%(基数同步调整,后同)。如果再将支付公司客户备付金、货币基金以及现金类理财产品也纳入到M1中,则4月末规模为129.1万亿元,同比增长2.6%。整体来看,纳入上述三类资金后的M1增速虽然也在下行,但整体上波动幅度明显降低。
三、M1增速回升动力来自哪?
展望未来,M1增速回升的动力可能来自哪里?历史上看,商品房销售增速和M1增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基本逻辑是居民购买商品房的过程中,居民储蓄存款直接转化为企业活期存款,从而带动M1增长。此外,地产产业链企稳也能带动上下游行业的景气度改善,也能进一步带动M1增长。
政府发债并支出以后将形成实体部门的收入与存款,带动M1增速回升。今年以来政府债发行进度偏慢,对M1撬动不足。5月以后政府债发行有所提速,未来随着财政进一步发力,预计对M1增速有一定提振。
“实现货币供需再平衡的理想途径并非减少货币供给,而是改善货币供给的方式,即从信贷投放货币转向财政投放货币。”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表示,财政投放货币直接进入实体,一方面增加了实体需求,有助于实体供需再平衡,另一方面也会提升交易货币的需求,也有利于货币供需再平衡。考虑到去年年底集中增发的1万亿元中长期国债主要结转在今年使用,以及今年新增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综合来看,今年广义财政力度或较去年温和提升。
此外,根据历史规律,出口改善阶段,企业外汇创收同步改善,换汇以后带来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上升。去年10月以来,出口增速回升,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仍然在回落通道,二者呈现一定的分化,这一般意味着部分资金推迟结汇,也会拖累M1表现。未来若中美货币政策收敛以及我国基本面逐步改善以后,企业结售汇回归常态,也能够带动M1回升。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