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会计百科  >  金融  >  准货币

准货币

经济学术语

  准货币又称“准通货”,是指可随时兑换成货币,但不能直接用于支付的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由于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本身并不是货币,因此不能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但它很容易兑换成一定数量的货币。

  因此,准通货是一种潜在的货币,对货币流通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它们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从而增大货币供应量,加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目录

准货币的的含义

  广义货币狭义货币之差即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相对于现金和支票存款而言,其流动性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也能转化为现金或支票存款,可看作一种潜在的购买力。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其为“准货币”(quasi money)。

准货币的构成

  准货币,一般是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根据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准货币=M2-M1。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又被称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范围,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常见准货币举例说明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外汇券是1980年4月1日起,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共有1979年和1988年两种版面,全套总面额316.60元,券别分为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8种。1994年1月1日中国银行宣布外汇券停止流通并限期兑换收回。此后,它就成了收藏“新宠”。

  2、侨汇券是我国分别于1960年和1982年发行的有价证券,但1982年发行的侨汇券称为“侨汇物质供应券”。在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侨汇券可以凭它到指定的商店购买多种紧俏商品。它的面值有5元、10元、50元、100元之分,分别为粮票、肉票、副食品票3个种类。目前正成为收藏族的“抢手货”。

  3、军用代金券是1965年我国专门为参加抗美援越部队印制发行的,以代替人民币在出国参战部队中流速的有价证券。参战部队回国后,要求全部代金券立即兑换收缴。其面值与人民币相等,分为1元、1角、5分、2分等4种券别。由于当时发行量十分有限,流通范围非常狭小,流通时间不长;社会量也极为有限,因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成为收藏者苦苦寻觅的“稀品”。

  4、此外,银行练功券因其手感、观感逼真,券别、纸质、尺寸均与人民币相似,图案设计、印刷讲究,也引起收藏者们的兴趣,前景看好。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