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非中性
货币非中性与货币中性论相对,是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一种理论,指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立即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的变动。相反,各类价格会以不同的速率对某种货币变化做出反应,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体系并对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造成实际收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分配的变化,价格的骤然下跌会导致债务人的大批破产,对国民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
短期货币非中性
短期货币非中性是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产生于下述论断:在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的状况下,价格并不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涨,由此而造成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跌,并因此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短期货币非中性也是现代货币主义者的基本信条,米尔顿·弗里德曼指出:在短期内,如5~10年间,货币变动会主要影响产出;另一方面,在几十年内,货币增长率则主要影响价格。
货币中性的定义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简单来说就是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本质
到底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是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争论,也是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与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争论。争论的本质源于不同学派对经济体的关键特征的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
古典学派认为经济体不存在任何摩擦(不存在信息摩擦以及行动摩擦)。其中信息摩擦指的是经济体中代理人不知道央行真实的货币供给量,也不知道总体的物价水平,信息是不完全的;没有信息摩擦,则意味着代理人知道央行真实的货币供给量以及总体物价水平。行动摩擦指的是代理人在调整价格、工资时的意愿程度和调整能力存在不足;行动没有摩擦指的是代理人调整价格、工资有意愿且有能力。因此,货币中性从这个角度看,指的是经济体不存在信息摩擦和行动摩擦,也即公众对货币供给量有非常准确信息,同时在掌握信息之后有意愿且有能力调整工资物价,此时货币是中性的。只要经济体存在信息摩擦或者行动摩擦,货币即是非中性的。关于信息摩擦的重要来源,Lucas的供给曲线模型讲得非常清楚,更多的人熟悉的是行动摩擦,是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最核心的内容,凯恩斯认为是工资、价格刚性,后来者进行了一定的弱化认为是工资、价格粘性。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折中观点
目前,关于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的争论非常多,这里不再长篇大论论述,折中的一个结论是(图2):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这里的短期和长期是宏观经济学惯有的区分,其实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对经济体灵活程度、弹性的一个说法。短期指的是信息不完全存在摩擦,工资和物价调整也不完全也存在摩擦的一个时期;长期则是不存在这两种摩擦的情形。因此,货币既是中性也是非中性的,这依赖于对经济运行特征的看法。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一个解释
那么,为什么存在信息摩擦和行动摩擦,或者说存在工资价格粘性,货币就是非中性的呢?原因在于一旦微观经济个体的工资价格不是灵活调整的,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经济中的实际货币余额会增加(经济体中个体财富会增加),企业会增加投资、居民会增加消费,进而提高产出;如果工资、价格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幅度一致,则实际货币余额没有任何变动,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货币
货币是指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其职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M1=C+D。其中,C(currency)表示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以外的现金,也就是公众手中的现金;D(demand deposits)表示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是指非银行客户在存款类金融机构账户上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类别。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它代表了现实购买力,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所以,M1是一国中央银行调控的主要指标之一。
广义货币M2=M1+S+T。其中,S(savings)表示居民储蓄存款;T(time deposits)表示单位定期存款。广义货币M2扩大了货币的范围,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M2流动性偏弱,但反应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M2也成为一国中央银行关注的指标之一。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