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人们在日常的商品买卖中,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种职能也叫购买手段。

目录

流通手段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1、货币产生后,人们为了交换的方便,将贵金属铸成具有一定重量和标记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并标明面额值的金属货币),而铸币在流通中基于自然磨损和人为因素,导致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情况。

  2、货币持有者在交易中仅仅关心的是货币是否能按照其所代表的价值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而并不关心用于交换中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多少。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当做足值的货币使用的事实,隐含着一种可能性:贵金属铸币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3、最初的纸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兑换贵金属货币并代表贵金属货币流通银行券

  4、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①是一种信用货币,即以国家信用为基础;②纸币流通是一种固定化的货币制度。

流通手段的特点

  ①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价格(P)、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在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

  ②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流通手段的作用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货币流通规律

  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当买入大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当买入小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区别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而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价值尺度在商品生产阶段就开始发挥作用,而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阶段才发挥作用;

  价值尺度对于商品价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流通手段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动有着调节性的影响。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货币实现物质交换的基础;而支付手段能够支持货币行使消费支付、赊欠、结算、偿还等功能。

  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实体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货币总量    下一篇 现金流通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