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税务  >  治税思想

治税思想

税收术语

  治税思想是指用何种思想和方法治理税收事务指导税收实践。它因阶级、国家、时期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各异。

  治税思想是既是税收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建立税收理论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国家税收管理宏观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制定税收政策、确立税收原则和建立税收制度的基础。治税思想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基础,凡是适应历史潮流的治税思想,往往会带来经济繁荣、民族兴旺、社会进步。

目录

治税思想发展历程回顾

  (一)1949—1958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税收逐渐发展壮大。1949年,接管旧机构,沿用旧税法。1950年,政务院发布实施《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统一全国税政,建立税务新体系。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税制若干修正及实行日期通告》和《商品流通税试行办法》,进一步修正税制,国家税收得以大幅增加。“公私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政策有力支持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在新中国得到初步体现。

  (二)1958—1978年,受单一税制和“非税论”影响,税收职能作用严重削弱。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1958年,精简税制,实行工商统一税。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税收工作有所加强。1961年,单独设置税务机构,从省、县(市)到公社,都要单设;1962年,税务人员经费从行政经费中划出,交由税务局掌握和分配。到1962年底,税务干部人数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税收工作日渐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非税论”盛行,税务机构、税务人员被大量减并下放,税收规章制度和税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税收职能作用被严重否定。1973年,受“非税论”影响,税制大幅简并,形成对国营企业只征收工商税一种税、对集体企业只征收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两种税的税收制度。

  (三)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税收职能作用日渐强大。1978年12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伟大转折,税收工作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3年,开始实施利改税,分两步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第一步是对有利润的国营企业征收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按照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部分上缴国家,即利税并存;第二步是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分别按照11个税种向国家缴税,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使用,即完全的“以税代利”。1984年,工商税制全面改革。将原工商税按照征税对象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增加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共推出了11个税种。1994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机构开展税收征管,全面推进分税制改革。2012年,推行“营改增”试点。分三个阶段,从2012年试点到2016年全面推行,营业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抵扣链条的所有环节全部打通,流转税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合并为一套机构,税制改革进入攻坚深水区,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税收体制新时代。

治税思想的种类

  治税思想是国家管理税收的宏观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理财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对待国家与人民、财政与经济的政策倾向。

  一般来讲,治税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一是以充裕国库,保证国家足用的治税思想;

  二是以舒养民力、发展经济为主的轻税思想;

  三是主张适当税负、利益兼顾的治税思想。治税思想再经过系统的理论概括后,便进一步升华为税收原则,从而,指导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和税收制度的建设。

治税思想的特点

  (1)治税思想是对随税收基本矛盾而产生的税收思想观念的较高层次理论概括,当这些税收思想观念经过高度理论概括并对治理税收具有指导意义时,就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治税思想。

  (2)治税思想属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它研究的是具有长远发展战略意义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如生产和税收的关系,征税与纳税的关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等。

  (3)治税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社会经济时代背景的变更而不断更新和发展。 

新时期治税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坚定不移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税收治理的现代化。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完善。一是深入推进税制改革,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税收制度日益完善,有计划地推进重大税收改革事项,如构建新的地方税体系的论证、社保费改社保税的论证等。二是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流程高效,管理成本节约,现代化的管理将更加有利于组织收入职能的实现。三是提升税收法治水平,推进税制立法进程,规范税收法定行为,减少税收随意性,促进税收依法、规范、公开,打造廉洁税收。四是打造税务铁军队伍,加快国税地税干部队伍的深度融合,组建领军人才,选拔能手标兵,培养业务骨干,保障人力资源,为推进税收现代化提供充实的人才保障。

  (二)驰而不息夯实税收经济一体化。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在目标上应体现高度一致性,税收经济政策应持续一体化联动布局。一是增强税收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税收调节经济将向着手段更加灵活、联系更加紧密、影响更加深远方面发展演进。不断完善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的机制,提升税务机关参与社会经济分配的比重。二是增强税收对行业经济的调控水平。宏观税负的变化增大,市场的反应更为迅速,行业经济的调控周期更短,效果更加突出。使用好减税降费政策对特定行业对象的壮大发展,对国家引导鼓励的行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精准扶持到位。三是增强使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关系,在构建地方税体系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创造性,促进地方税收政策更有利于地方经济的个性化发展。四是增强税收在经济发展中的统筹作用。税收的多少、税基的宽窄、税率的高低等,要充分体现征税对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税种,确定合理的税负,将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为宏观调控的指挥棒,统筹各行各业发展。

  (三)坚持不懈打造税收服务多元化。税收不仅具备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的职能,还具有一系列服务国计民生的社会辅助管理职能,税收职能愈加重视,税收服务愈加多样。一是服务国家决策。税收数据是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直接体现,税收数据的变化体现经济运行状况的好坏,运用好税收大数据,有利于准确把脉国家的经济状况,为经济和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二是服务政策宣传。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缩小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距离,打通纳税人接受税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服务社会民生。对低收入者减税,对高收入者增税,调节收入,减小差距,体现税收的公平。对残疾人、农民等特定弱势群体予以税收优惠或税收补贴,体现社会对该群体的关注,营造和谐社会。四是服务个体需求。组建纳税数据库,强化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向社会提供纳税信用等级查询,鼓励诚信纳税行为,为信用等级好的纳税人提供宽松的税收管理环境,让守信者得实惠、失信者遭损失,在社会营造珍惜纳税信用等级的氛围。

  (四)锲而不舍构筑税收体系国际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在世界舞台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深入推行,我国税制体系建设将步入国际化的快车道。一是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参与国家众多,各国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才有利于项目的推进。二是服务双边或多边贸易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渐强大,我国“朋友圈”越来越大,中非经贸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金砖五国等,我国的经贸话语权逐渐加重,需要有相应的国际税收政策以保障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三是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随着亚洲开发银行、石油人民币、国内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的做大做强,人民币国际化将走出更加广阔的道路,相应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则是重要的保障。四是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税收政策支撑。在较长时期内,中国将同美国进行经贸竞争,中美贸易战或将持续反复不可避免,WTO规则或将经受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构筑一套由我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国际税收秩序,或将减少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损失。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征税服从    下一篇 金税卡

标签

参考资料

[1].  【论文】新中国70年来治税思想的演变_四川省情网   http://scdfz.sc.gov.cn/whzh/70zwzs/content_2620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