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品种套利
跨品种套利是指利用两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资产间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交易。
股指期货跨品种套利
股指期货跨品种套利,是指利用两种不同但相关联的指数期货产品之间的价差进行交易。这两种指数之间具有相互替代性,或受同一供求因素制约和影响。跨品种套利的交易形式,是指同时一买一卖相同交割月份但不同种类的股指期货合约。例如,道琼斯指数期货与标准普尔指数期货之间就可以进行跨品种套利交易。
跨品种套利的前提条件,是指不同品种的期货合约在短期内其价差偏离平时正常合理范围时出现的套利机会,此时买入价格偏低品种的期货合约,同时卖出价格偏高品种的期货合约,当未来不同品种的期货合约价差回归正常合理水平时,再通过反向对冲平仓所持有的全部期货合约以获取收益。例如,1987年全球股灾时,标准普尔指数与日经225指数的走势不尽相同。在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股灾中,由于日本政府大举入市,日经225指数跌幅轻微,标准普尔指数则大跌超过20%,随后日经225指数补跌。因此,当发现这种套利机会时,采用低成本、高效率的股指期货工具,买入标准普尔指数期货的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收益。
股指期货跨品种套利在国内期货市场也已成为常态化。目前,国内推出的股指期货品种有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和中证500股指期货三个品种,它们之间的套利机会时常出现,但要抓住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我们很难事先知道价差将会偏离合理范围。另外,价差的合理范围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随着时间的变化,合理区间的划定也将发生改变,这就要求资产管理人采用自动化识别套利机会的手段建立套利交易模型。
跨品种套利特点
跨品种套利有以下几个特点:
1.套利的两种资产必须有一定的相关性。
2.两种合约标的不同,到期时间相同。
3.两种资产之间的价差呈现一定规律。
跨品种套利的常见交易逻辑
1.基本面强弱对冲套利:从基本面分析的角度,强弱对冲套利主要根据相关品种未来基本面的强弱关系变化,做多基本面相对强势品种,做空基本面相对弱势品种。基于基本面的强弱对冲套利组合有多种,常见的如菜油与豆油、聚乙烯与聚丙烯、铜锌比、螺卷比等。
2.产业链上下游套利:主要依据产业链利润的均值回归(修复)特征来构建套利组合,当产业链利润偏离合理区间时,对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上游品种与下游品种合约同时买入和卖出,待利润回归合理区间时,同时对冲平仓了结。现有的主要是原料与成品之间的套利,如大豆+豆粕/豆油、焦炭/铁矿+螺纹等,即常说的压榨利润套利与钢厂利润套利。
实施跨品种套利步骤
确定套利目标。在开始任何套利交易之前,需要明确套利目标。套利目标包括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对冲等。确定目标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套利策略和交易商品。
分析供求关系。了解套利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分析供求状况可以帮助你预测价格走势,从而确定有利可图的套利机会。考察各市场的库存、生产、消费和贸易情况,以了解供求状况。
计算价差。价差是跨品种套利的核心。计算价差需要比较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例如,可以比较两种金属或两种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找出价差高于正常水平的商品对,以便在价差回归正常水平时进行套利交易。
设定止损和止盈。在套利交易中,需要设定止损和止盈点。止损点是防止亏损过多的风险控制措施,而止盈点则是锁定利润的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情况,设定合适的止损和止盈点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交易。在做好准备工作后,就开始进行套利交易。在适当的时候买入低估的商品,同时卖出高估的商品。注意确保你的交易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并遵循最佳实践原则。
监控交易。监控交易可以帮助投资者及时发生市场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市场新闻和相关数据,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退出交易。当价差回归正常水平或达到你的止盈点时,考虑结束套利交易。结束交易可以包括平仓或采取其他退出策略。根据已定的交易目标和市场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结束交易非常重要。
跨品种套利交易的优势
降低风险:通过将资产分散到不同的金融品种上,跨品种套利交易可以降低单一资产的风险。同时,通过对冲策略来抵消不同品种之间的价格波动,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高收益:套利交易的核心在于捕捉市场上的价格差异。当发现某些品种的价格偏离正常水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进行低风险的投资,获取更高的收益。
灵活性高:跨品种套利交易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投资组合,随时捕捉市场上的套利机会。
跨品种套利交易的风险
市场风险:虽然跨品种套利交易可以降低风险,但仍存在市场风险。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做好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在进行跨品种套利交易时,需要注意不同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在市场波动较大或交易量较小时,可能影响交易的顺利进行。
法律法规风险:在进行跨品种套利交易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跨境投资,还需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