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增强
指数增强,顾名思义,在于战胜市场指数,相对市场指数能够有增强收益。
指数增强,其不追求绝对收益,只追求相对收益。指数的长期涨跌影响因素复杂,其受到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指数增强策略不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其追求相对指数的相对收益或叫超额收益。
指数增强策略概述
从字面上理解,指数增强策略就是在指数的基础上再做增强。指数增强策略和指数基金类似,同样跟踪某个标的指数,但并非追求百分百复制,而是通过量化模型筛选出一揽子未来上涨概率大于指数、下跌概率小于指数的股票并买入,并力求取得收益超过指数增长或跌幅低于指数下跌的结果。在策略表现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指数增强策略不仅在牛市中能够为投资者获得超越对标指数的收益表现,如果超额收益够高,在熊市中也能守住阵线,赢取正向回报,即“涨得多一些,跌得少一些”。
指数增强策略怎么“增强”
列举最常见的量化选股模型一一解析,它们是多因子、机器学习、日内回转(T0)。
1、多因子模型
简而言之,就是一切可能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比如价量因子/技术面因子(股票成交量、股票挂单价格、股票价格的波动等),基本面因子(净利润、营业收入、ROE等财务指标),事件驱动因子(股票分红、派息、股东大会等事件),另类因子(分析师预期、研报数量等)等等,同时通过统计模型寻找这些因子与股票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包括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等。
2、机器学习模型
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手段寻找股票涨跌变化的规律,并形成预测股票未来涨跌趋势的模型,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和潜力,但其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研发人员只能从模型上整体调整,但很难定性模型具体运用了那些要素,依据了什么规律,可以说是一个“黑匣子”,因此目前纯利用机器学习的基金管理人仍在少数,多是用作模型开发的辅助工具,协助因子开发、组合、优化等流程。
3、日内回转模型
持有一揽子特征与对标指数相近的股票,并且运用融券、收益互换等工具对同一支股票在同一个交易日内完成多次买卖,赚取短期波动的价差。此类策略的超额收益虽然更稳定,但是收益有上限,因而运用该类策略的管理人也较少。
整体而言,市面上运行指数增强策略的基金管理人仍以多因子策略为主,多因子策略中又以价量因子等技术面因子为主。
在增强的同时,为了保证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和对标指数的相关性,密切跟踪指数走势,量化基金管理人也会采取较为严格的风控措施,对于股票的持仓做出约束。以行业为例,行业持仓占比需要和对标指数保持统计学上的一致,即在股票投资组合中某个行业的股票的持仓市值不能超过对标指数中这个行业股票占比的±3%/5%(视各个基金管理人的风控规则而定)。此外,还有风格约束、市值约束等等。
指数增强策略特点
1、追求超额收益
量化指数增强策略相较于传统的股票多头产品而言,更关注超额收益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即追求长期、稳定、显著超越指数表现的能力;
2、持股极度分散
一般都是同时持有数百只、甚至上千只的股票,可以避免因为持股集中度过高而踩雷;
3、交易频率高
即换手率高,一般两三天或者一周就会把全部底仓全部轮换一遍,底层逻辑主要是用量化模型捕捉微小的但确定性的价差收益;
4、大数据选股
根据全市场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生成量化模型,并进行全市场选股,避免主观选股的个股和行业偏向性;
5、自动交易
一般采用纯程序化交易,减少人工干预,克服人性的弱点,避免追涨杀跌,过度自信和个人情绪的影响。
指数增强收益来源
指数增强策略有两个目标,一是跟踪指数;另一个目标是超越指数,指数涨的时候,我争取比指数涨的多;指数跌的时候,我争取比指数跌的少。
指数增强不是追求绝对收益,而是以超越指数为目标,让投资者在获得市场本身带来的收益的同时再多赚取一个超额收益。
因此,我们不难得知,指数增强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指数本身的收益(beta收益)和主动投资获得的收益(alpha收益)。
以中证500为例,指数里面的500个成分股可以比作500个学生,他们组成的班级平均分就是中证500指数,这个平均分本身的涨跌可以用来衡量市场的整体趋势。而指数增强策略会将70-80%的资金用以追踪这个平均分的变动,从而获取市场本身收益(也即常说的beta收益)。
另一部分收益则是基金管理人主动管理创造的超额收益(也即常说的alpha收益)。指数增强策略通过对500个学生的逐个考察,剔除一些差生,换入一些优等生,班级平均分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增强型的基金,顾名思义它的收益由两块构成,一块是指数,就是市场本身的涨跌幅。另外一块是由基金管理人通过主观的能力做出来的超额收益。
指数增强型基金
指数增强型基金是基金公司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管理。比如拿一小部分资金进行择时、主动选股、打新股等,进而希望能够提供高于原有指数回报水平的基金。
指数增强基金介于主动管理基金与被动管理基金两者之间,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主动管理的策略。
指数增强基金不像纯指数基金一样只跟踪指数,获取市场的平均收益;也不像主动型基金一样,盈亏完全按照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来决定。它有点像套餐组合,主食+饭后甜点的形式,其中主食:不低于80%的资金来复制挂钩标的指数;饭后甜点:剩下的20%左右的资金由基金经理自己决策,采用各种策略及增强的方式,追求跑赢标的指数并获取超额收益。
那在A股,指数增强基金是否相较于被动指数基金更加赚钱呢?
我们以较具代表性的宽基指数沪深300为例,分别取过去3年、6年、9年的基金净值表现,与跟踪沪深300指数中综合费用最低的被动指数基金——易方达沪深300ETF联接基金进行比较: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成立超过三年的增强指数基金有17只,收益表现超过被动指数的有15只,占比88.24%;成立超过6年的增强指数基金有9只,收益表现超过被动指数的有6只,占比66.7%;成立超过9年的增强指数基金有4只,收益表现超过被动指数的有3只,占比75%。
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数增强基金确实能够增强收益,但是增强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增强效果明显,超额收益大幅跑赢了被动基金;但也有少部分“假增强基金”因为基金经理的实力不济和投资策略与市场风格不吻合,导致一年忙碌到头连指数都跑不赢。
确实,从历史数据来看,大部分增强型基金都是取得了增强效果的。那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该如何选择增强型基金呢?
首先看成立时间和历史排名,把成立时间不足3年的基金筛掉。
因为成立时间太短,业绩表现是否稳定,增强效果是否有效还无法观察清楚。同时还要观察基金的历史排名情况,一个好学生保持好成绩的概率要比坏学生考到好成绩的概率更大,业绩能长期稳定在同类基金前50%的基金,说明其投资理念及策略还是经过了市场的检验。
其次,要看基金本身的规模。
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行,因为规模小的基金本身流动性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旦有较多投资者同时操作卖出,会引发巨额赎回的风险。而且根据中国基金业有关法规规定: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200人的,会有基金清盘的风险。另外,基金规模如果过大的话,容易造成基金投资风格的漂移。比如,一只中小盘风格的基金,如果规模增长到一定的地步,盘子比较小的股票就无法容纳过大的资金量,这时候基金就只能被动地去配置一些大盘股,原先设定好的增强策略也就不一定能够继续适用了。
最后,要关注基金的交易成本。
总的来讲,指数增强基金的成本一般要高于被动基金,对于其他条件相当的基金来说,当然是选择成本越低的越好。一般基金的管理费和托管费都是固定的,而申购费在不同的渠道可能会有一定的折扣,大家也可以在多个代销渠道比较之后再做决策。
指数增强ETF,就是将指数增强基金和ETF交易模式相结合的产品。如果说Smart Beta ETF已经是日渐成熟,并逐渐被投资者广泛使用的ETF品种,那么指数增强ETF可以说是在Smart Beta ETF上的又一次进化,也是更加创新的品种。
跟被动指数型ETF相比,指数增强ETF除了追求获取标的指数的Beta收益,也追求获得主动管理而产生的Alpha收益。指数增强策略已经在场外基金上有了较为成熟的实验。
跟场外指数增强基金相比,指数增强ETF具备流动性强、交易费用低等优点。
另外指数增强ETF需要每天公布持仓,运作方式更加透明。
还有一点,普通指数增强基金一般限制股票仓位上限为95%,而指数增强ETF基金用一篮子股票进行申赎,可以突破95%的仓位限制。
这些是指数增强ETF的优势。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