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产业五种竞争力

产业五种竞争力

  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波特认为,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如图所示。

产业五种竞争力

  在一个产业中,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力量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从战略形成角度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产业中众多经济技术特征对于每种竞争力的强弱都是至关重要的。

目录

五种竞争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利润是对投资者的一个信号,并能够经常导致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潜在进入者将在两个方面减少现有厂商的利润:第一,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获得一些业务;第二,进入者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减少价格一成本差。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障碍与准备进入者可能遇到的现有在位者的反击。它们统称为进入障碍,前者称为“结构性障碍”,后者称为“行为性障碍”。

  进入障碍是指那些允许现有企业赚取正的经济利润,却使产业的新进入者无利可图的因素。

  ①结构性障碍。波特指出存在七种主要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金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其他优势及政府政策。如果按照贝恩(BainJ)的分类,这七种主要障碍又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进入障碍:规模经济、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以及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趋于下降。当产业规模经济很显著时,处于最小有效规模(MES)或者超过最小有效规模经营的老企业对于较小的新进入者就有成本优势,从而构成进入障碍。

  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一般表现为对资金、专利或专有技术原材料供应、分销渠道、学习曲线等资源及资源使用方法的积累与控制。如果现有企业控制了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资源,那么它就会受到保护而不被进入者所侵犯。

  上面所提到的“学习曲线”(又称“经验曲线”),是指当某一产品累积生产量增加时,由于经验和专有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产品单位成本的下降。.它与规模经济往往交叉地影响产品成本的下降水平。区分由于学习曲线所产生的学习经济和由于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是很必要的。规模经济使得当经济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时,能够以较低的单位成本进行生产;学习经济是由于累积经验而导致的单位成本的减少。即使是学习经济很小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很大的,这在诸如铝罐制造这样的简单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中通常能够产生;同样地,在规模经济很小时,学习经济也可以是很大的,这存在于诸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复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表现在品牌优势上,这是产品差异化的结果。产品差异化是指由于顾客或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或商标信誉的忠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产品之间的差别。此外,现有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政府政策上。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法令都会在某些产业中限制新的加人者或者清除一些不合格者,这就为在位企业造就了强有力的进入障碍。

  ②行为性障碍(或战略性障碍)。行为性障碍是指现有企业对进入者实施报复手段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报复手段主要有限制进入定价和进入对方领域两类:

  限制进入定价往往是在位的大企业报复进入者的一个重要武器,特别是在那些技术优势正在削弱、投资正在增加的市场上,情况更是如此。在限制价格的背后包含一种假定,即从长期看,在一种足以阻止进入的较低价格条件下所取得的收益,将比在一种会吸引进入的较高价格条件下取得的收益要大。在位企业试图通过实施低价来告诉进入者自己是低成本的,进入将是无利可图的。

  进入对方领域是寡头垄断市场上常见的一种报复行为,其目的在于抵消进入者首先采取行动可能带来的优势,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

  (2)替代品的替代威胁。研究替代品的替代威胁,首先需要澄清“产品替代”的两种概念。

  产品替代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产品替代,另一类是间接产品替代。

  ①直接产品替代。即某一种产品直接取代另一种产品。如苹果计算机取代微软计算机。前面所引用的波特关于产业的定义中的替代品,是指直接替代品。

  ②间接产品替代。即由能起到相同作用的产品非直接地取代另外一些产品。如人工合成纤维取代天然布料。波特在这里所提及的对某一产业而言的替代品的威胁,是指间接替代品。

  直接替代品与间接替代品的界限并不一定十分清晰,取决于对产业边界的界定。因而,直接产品替代与间接产品替代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替代品往往是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于现有产业来说,这种“替代”威胁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老产品能否被新产品替代,或者反过来说,新产品能否替代老产品,主要取决于两种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的比较。如果新产品的性能一价格比高于老产品,新产品对老产品的替代就具有必然性,如果新产品的性能一价格比低于老产品,那么,新产品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老产品竞争。这里“性能一价格比”的概念事实上就是价值工程中“价值”的概念。价值工程中的一个基本公式:价值=功能/成本,贯穿于价值分析的整个过程,而价值工程就起源于寻找物美价廉的替代品。

  由于老产品和新产品处于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所以提高新老产品价值的途径不同。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老产品提高价值的途径。

  对于老产品来说,当替代品的威胁日益严重时,老产品往往已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此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技术已相当成熟。因此,老产品提高产品价值的主要途径是降低成本与价格。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并不一定意味着新产品对老产品最终的取代,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也是很常见的情况。例如,在运输工具中,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长期共存,城市交通中,公共汽车、地铁、出租汽车长期共存等。但是,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不变的,那就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

  (3)供应者、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五种竞争力模型的水平方向是对产业价值链(value chain)的描述。它反映的是产品(或服务)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过程。企业战略分析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组织纵向链条。产业价值链,描述了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过的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因此,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双重身份:对其上游单位来说,它是购买者;对其下游单位来说,它是供应者。购买者和供应者讨价还价的主要内容围绕价值增值的两个方面——功能与成本。讨价还价的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因此,对购买者来说,希望购买到的产品物美而价廉;而对供应者来说,则希望提供的产品质次而价高。购买者和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小,取决于它们各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实力。

  ①买方(或卖方)的集中程度或业务量的大小。当购买者的购买力集中,或者对卖方来说交易很可观时,该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就会增加。对应地,当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着供应者集团,在其将产品销售给较为零散的购买者时,供应者通常能够在价格、质量等条件上对购买者施加很大的压力。

  ②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当供应者的产品存在着差异,因而替代品不能与供应者所销售的产品相竞争时,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供应者的产品是标准的,或者没有差别,又会增加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因为在产品无差异的条件下,购买者总可以寻找到最低的价格。与产品差异化程度相联系的是资产专用化程度,当上游的供应者的产品是高度专用化的,它们的顾客将紧紧地与它们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品供应商就能够影响产业利润。

  ③纵向一体化程度。如果购买者实行了部分一体化或存在后向一体化的现实威胁,在讨价还价中就处于能迫使对方让步的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对供应者不仅形成进一步一体化的威胁,而且由于购买者自己生产一部分零件从而使其具有详尽的成本知识,这对于谈判也极有帮助。同样,当供应者表现出前向一体化的现实威胁,也会提高其讨价还价能力。

  ④信息掌握的程度。当购买者充分了解需求、实际市场价格甚至供应商的成本等方面信息时,要比在信息贫乏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讨价还价的筹码,保证自己从供应者那里得到最优惠的价格,并可以在供应者声称它们的经营受到威胁时予以回击。同样,如果供应者充分地掌握了购买者的有关信息,了解购买者的转换成本(即从一个供应者转换到另一个供应者的成本),也会增加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并能够在购买者盈利水平还能承受的情况下,拒绝提供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也是供应者的一部分,他们可能对许多产业施加压力。经验表明,短缺的、高技能的雇员以及紧密团结起来的劳工可以与雇主或劳动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而削减相当一部分产业利润潜力。

  (4)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是指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是通常意义上的竞争,这种竞争通常是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出来。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可能是很激烈的:

  ①产业内有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②产业发展缓慢。

  ③顾客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④产业中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

  ⑤产业进入障碍低且退出障碍高。

对付五种竞争力的战略

  五种竞争力分析表明了产业中的所有公司都必须面对产业利润的威胁力量。公司必须寻求几种战略来对抗这些竞争力量。

  首先,公司必须自我定位,通过利用成本优势或差异优势把公司与五种竞争力相隔离,从而能够超过它们的竞争对手。

  其次,公司必须识别在产业的哪一个细分市场中,五种竞争力的影响更少一点,这就是波特提出的“集中化战略”。

  最后,公司必须努力去改进这五种竞争力。公司可以通过与供应者或购买者建立长期战略联盟,以减少相互之间的讨价还价;公司还必须寻求进入阻绝战略来减少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

五种竞争力模型的局限性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在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时是有效的,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具体包括:

  (1)该分析模型基本上是静态的。然而,在现实中竞争环境始终在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从高变低,也可能从低变高,其变化速度比模型所显示的要快得多。

  (2)该模型能够确定行业的盈利能力,但是对于非营利机构,有关获利能力的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3)该模型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一旦进行了这种分析,企业就可以制定企业战略来处理分析结果,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4)该模型假设战略制定者口以了解整个行业(包括所有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产品)的信息,但这一假设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对于任何企业来讲,在制定战略时掌握整个行业信息的可能性不大。

  (5)该模型低估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或分销商、合资企业之间可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减轻相互之间威胁的可能性。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同行之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不一定完全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强强联手,或强弱联手,有时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6)该模型对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考虑不够全面。哈佛商院教授亚非(YoffieD.)在波特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全球化经营的特点,提出了第六个要素,即互动互补作用力,进一步丰富了五种竞争力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五种竞争力

  亚非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内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互补互动(指互相配合一起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业务。例如,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交通、家具、电器、学校、汽车、物业管理、银行贷款、有关保险、社区、家庭服务等会对住房建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房地产业的结构。企业认真识别具有战略意义的互补互动品,并采取适当的战略,会使企业获得重要的竞争优势。

  根据亚非提出的互补互动作用力理论,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企业在对其经营战略定位时,可以考虑控制部分互补品的供应,这样有助干改善整个行业结构,包括提高行业、企业、产品、服务的整体形象,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降低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应有意识地帮助和促进互补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为中介代理行业提供培训、共享信息等,还可考虑采用捆绑式经营或交叉补贴销售等策略。

附件列表


1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盈亏平衡点    下一篇 年末就业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