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款项减值
应收款项减值是指,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一般是每个月的月末,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进行评估,如果能基本确认能够收回的金额小于账上应收账款的金额,也就是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同时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可能会因债务人拒付、破产、死亡等信用缺失原因而使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这类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通常称为坏账。企业因坏账而遭受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应收款项减值有两种核算方法,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核算应采用备抵法。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收款项减值采用直接转销法。
应收账款为什么要计提减值
通俗理解:想象一下,你借给朋友一笔钱,但心里总有点忐忑,担心他可能还不上。企业也一样,应收账款虽然记录在账,但未来能否收回是个未知数。计提减值,简单说就是提前为这种不确定性“打预防针”。它基于谨慎性原则,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会因为乐观估计而显得过于美好,防止企业高估“应收账款”的价值,帮助投资者和管理者做出更实际的决策。
计提减值的具体操作:
计提减值,就是在预估到某笔应收账款可能收不回来或者不能全额收回时,从利润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损失准备,也就是要确认“信用减值损失”。这就好比你从自己的储蓄罐里拿出一点钱,专门用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坏账”。
应收款项减值的核算
(一)直接转销法
是指采用直接转销法时,日常核算中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不进行会计处理,只有在实际发生坏账时,才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相关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营业外支出—坏账损失
贷:应收账款
(二)备抵法
(1)备抵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作为坏账准备,待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冲销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应的应收款项。
(2)预期信用损失,是指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
相关账务处理为:
(1)设置“坏账准备”“信用减值损失”科目。“坏账准备”科目是资产类的备抵账户,也叫调整账户,记账规则和资产类相反,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2)当期应计提或转销的坏账准备的计算
本期应计提或转销的坏账准备
=本期期末坏账准备应有的金额
-本期期初坏账准备已有的金额
+本期坏账准备的借方发生额(转销发生的坏账)
-本期坏账准备的贷方发生额(收回已转销的坏账)
(3)会计分录
①计提或冲减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冲减多计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坏账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②转销坏账(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等
③收回已确认坏账并转销应收款项(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
应先恢复客户声誉:
借:应收账款等
贷:坏账准备
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等
两种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直接转销法的优点是账务处理简单,将坏账损失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为损失,符合其偶发性特征和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其缺点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也与资产定义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方法下,只有坏账实际发生时,才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导致资产和各期损益不实;另外,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是按账面余额而不是按账面价值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高估期末应收款项。
采用备抵法核算信用减值损失的优点主要有:①符合权责发生制和会计谨慎性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应收款项的净额,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了解企业应收款项预期可收回的金额和谨慎的财务状况;②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利润项目列示,有利于落实企业管理者的经管责任,有利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实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谨慎的决策。
缺点是预期信用损失的估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且有部分估计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较高,可能导致预期信用损失的确定不够准确、客观;此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影响各期营业利润金额的计算与确定,客观存在企业管理者平滑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与舞弊的可能性,增加会计职业风险,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同时,也增加政府和行业的会计监管难度和风险,这对会计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管者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坏账损失和坏账准备
坏账损失,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3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坏账准备是指企业的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计提的备抵账户。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采用备抵法。在备抵法下,企业每期末要估计坏账损失,设置“坏账准备”账户。备抵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至少每年末)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并转作当期费用;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冲减已计提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余额的一种处理方法。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