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自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和发展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商品经济产生的内涵、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与社会分工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需求。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
商品经济的历史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其特点是商品生产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是为了重新购买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简单商品经济之处在于:生产和销售商品不是为了取得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即实现资本的增值。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度中央集中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自由交换,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且,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这种商品经济看来将在排除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内容: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是社会分工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意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基本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并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为社会所接受,其具体劳动的有用性就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商品经济虽不等同于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是市场能起调节作用从而可决定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另一方面,两者也有区别。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的概念,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反映的是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即人们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的概念,也就是是与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和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调节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相对的,其特征在于通过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和调节收入分配。
市场经济的含义:
1.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3.现代市场经济是指市场经济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含义: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它主要强调生产者的目的。其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商品概述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