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滞库存
呆滞库存是指那些已经储存一段时间,并且没有需求的商品库存,包括由于损坏不再有效用的商品库存,或者是由于没有市场销路而卖不出去的商品库存。
一般情况下在库或在制超过3个月,已无使用价值,或虽有使用价值但使用量极少的原材料;制成后客户取消订单、过多库存等原因影响,储存超过6个月的库存商品,都视为呆滞库存。
呆滞库存形成的原因
库存品是用来消耗的,一旦某个物料成为了呆滞库存,比正常品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库存周转,就说明物料的消耗速度变得慢了,产生了“代谢变慢”的情况。呆滞库存就是因为生产了过多的在制品和成品,采购了过多的原材料,或者是客户需求减少等原因造成的。
如果某个生产环节是瓶颈,那么在这个工位之前,很有可能会堆积过量的在制品。如果某个原材料的MOQ最小起订量可以供一年的消耗,那么一旦入库以后,也会成为呆滞品。
有一类物料不在考虑之内,那就是新品New product。这种物料是全新引入市场的,此前从未在企业里有任何的销售数据,因此很难计算出平均需求量和可使用天数。
新品即使消耗的速度很慢,在一定时间以内,不能被认定为是呆滞库存。短期内的销量低迷,接下来有可能成为爆款,因此不能把新品列入呆滞品计算范畴内。
呆滞库存的预防措施
1、制度管人和流程管事的结合
在企业的管理中,制度是防止员工做错误的事情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制度规定员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人对什么事负责,什么行为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流程是指导员工做正确事情的方法和步骤,是制度中可做事情的延展和细化,是制度的必要补充。
2、及早获得变更信息
积极主动的与客户进行沟通,及早获得设变信息,不可控原因出现设变呆滞存货,与客户沟通采用客户承担费用或定价体现等方式对公司给予补偿。
实践存货和财务管理方法的运用,使用ABC分类法、安全库存量和再订货点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材料仓储库存和采购业务进行管理。
ABC分类法是相对科学的库存分类方法,将原材料按数量金额区分为ABC三类,因价值差异,AB两类存货容易形成呆滞,且形成呆滞后对公司造成的利润影响较大,所以重点跟踪A类,次重点跟踪B类。
呆滞库存处理方法
呆滞库存的处理办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再利用:将其再加工后加以利用,或者作为代替类材料使用。
退货或转手:如果企业不能再利用,可将其退还给供应商,或是转手给其他企业或出售给废品收购站。
报废处理:如果呆滞库存企业既不能再利用,也不能退还或转售,又不想继续呆滞,可做报废处理。
呆滞库存的账务处理
再利用依旧作为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等处理即可。退货或转手以及报废的财务处理如下(以原材料为例):
1、报废处理
借:管理费用——存货报废
贷: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
贷: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进项税转出)
温馨提示:如果存在计提减值准备的,还要充减值准备,借贷双方负数体现,账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跌价准备或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2、退货或转售处理
将呆滞库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
转售后剩余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转售后取得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