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理论
购买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商业银行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不仅仅是传统的被动性存款,还有银行可以主动争取到的其他存款、借款。
购买理论概述
购买理论,是一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将资金视为产品,认为银行可以主动从外界购买资金增加流动性,比资产管理更加主动灵活,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实际利率甚至为负利率时,以高价购入资金的成本实际上并不算高。
购买理论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融工具的创新、货币市场的发展、金融管制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促使商业银行主动争取其他存款和借款,以增加负债规模。
购买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除一般公众外,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市场及财政机构等,都可以视为购买对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此时,实际利率较低甚至为负数,或实物投资不景气而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通过刺激信贷规模以弥补利差下降的银行利润。
购买理论影响
影响:①开创了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新途径:只要资产收益大于负债成本,就应该进行主动性负债,以获得利差收入。②促进了银行主动负债业务的发展,如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等。
负债管理理论概述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银行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向欧洲美元、联邦资金借款来影响资金来源。
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加以扩张的,银行是可以控制资金来源的。要求银行经营重点从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千方百计去扩大负债的能力。
其认为银行一线准备和二线准备仍是银行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资金来源也是流动性的来源。
首先出现的是购买理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负债理论:销售理论在负债管理理论的支配下,商业银行致力于开拓各种负债渠道。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