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金融  >  金融调控

金融调控

  金融调控,是以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为主导,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水平,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重要的一种调控手段。

  金融调控的任务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金融调控的主体主要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有配合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职责,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有服从法定的金融调控、监管与规制的义务。

  金融调控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双支柱。金融调控必须依法进行。

目录

金融调控的职能

金融调控的职能 具体内容
维护经济稳定

金融调控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水平,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

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维护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调控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控制通货膨胀 金融调控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和幅度,维护物价稳定,保护货币购买力
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调控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政府投资和开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应对外部冲击 金融调控可以通过调节汇率、外汇储备等手段,应对外汇环境的变化和冲击,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促进就业 金融调控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刺激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就业增加,民生改善

金融调控体系的内容

  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应该是数量型调控、价格型调控、宏观审慎政策的综合运用,从总量、价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调控。其主要包括:

内容 具体内容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宏观审慎政策 从宏观和逆周期的视角,运用审慎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内容。
外汇管理 外汇管理是通过对外汇市场的规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而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手段。
其他金融领域法定规制方法 证券、期货、信托、基金和保险等方面的涉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实现的某些法定规制方法,也是金融调控的内容。

金融调控的手段

  金融调控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另一类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整体的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能够产生全面影响的普遍适用的金融调控手段,其主要包括三类:

  (1)法定存款准备金

  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存放于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的无息存款。金融机构交存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总额的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等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以实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具有迅捷有力,效果明显,但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冲击力大的特点。

  (2)再贴现

  贴现,是用未到期票据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贴息兑现的行为;再贴现,就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通过贴现得到的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的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通过贴现获得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时,中央银行同样要按一定的利息率来扣除,此利息率即为再贴现率。

  再贴现调控作用原理:一方面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金融机构准备金和货币供求,另一方面通过规定再贴现条件,影响金融机构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向,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压缩银根,否则提高。再贴现率是进行金融调控的重要扛杆,再贴现政策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并进行结构调整,作用效果也较为缓和;但中央银行要以商业银行进行再贴现为前提,其调控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也称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通过证券的吞吐和货币资金的收发,来调控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的决定权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且调控的弹性和灵活性较大,可以经常连续地进行;但操作的技术性强,告示作用较弱,必须以发达、完善的有价证券市场的存在为前提。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对一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因其并非针对金融整体,通常都是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使用,故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信用直接控制工具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直接控制而采取的各类措施,如信用分配、直接干预、利率限制、流动性控制。

  ①信用分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的行为。

  ②直接干预: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贷款政策等措施的行为。

  ③利率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最高利率进行限制的行为。

  ④流动性控制:指通过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与存款的比率,来限制商业银行信用规模的行为。

  (2)信用间接控制工具

  指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指导、劝告、磋商,来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各类措施,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优惠利率等。

  ①窗口指导:中央银行在日常业务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方针、融资计划和经营活动等进行具体指导,规定其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以使其信贷规模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的行为。

  ②道义劝告:中央银行通过发出通告、指示或进行谈话等方式,劝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信贷限制在适当的投向和规模的行为。

  ③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鼓励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给予优惠利率,促进其发展。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商业银行    下一篇 低估值策略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