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理论
存款理论是一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应尽最大努力去扩大存款,存款者最为关心的是存款的安全,一旦客户认为存款缺乏安全,就会出现挤兑,危及银行安全。因此,存款理论建议银行要注重稳健经营。
存款理论的解读
存款理论是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后产生的。其基本思想是: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应该尽最大努力扩大存款,甚至主张“存款立行”,但存款能否扩大取决于存款人的意志,银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而且还要支付利息以作为存款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该理论还认为,存款者最关心存款的安全,一旦客户认为存款缺乏安全就会产生挤兑危及银行安全,因此主张银行稳健经营。
存款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2、尽管银行可以采用许多的办法去争取存款,但存款能否形成最终决定于存款人的意志,即存与不存、存多存少都是存款人自主决策的结果。
3、银行应当支付存款利息,以作为存款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4、无论是存款人还是商业银行都十分关心存款人的安全问题。
5、在正常情况下,存款是具有稳定性的,即使是活期存款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可以进行运用。
6、存款可以分为初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两类,利用支票账户,创造派生存款,使商业银行具有扩张信用的功能,但这种功能要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存款理论的特征与缺陷
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应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将安全性原则摆在首位,反对盲目存款和贷款,反对冒险谋取利润。
存款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没有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方面的能动性,也没有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
负债管理理论概述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资产按照既定目标增长为前提,商业银行通过调查存款、非存款、资本金等大类负债科目,争取在适度成本下筹集更多可贷资金,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协调平衡。
负债管理理论基本内容是: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项目,即通过货币市场上的主动性负债,或者购买资金来实现银行三性原则和既定的增长目标。负债管理不再主要依赖维持较高水平现金资产和出售短期证券来满足流动性需要,不再追求严格的期限对称原则和强调存款制约的原则,转而利用负债方追求三性统一。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