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永久性收入

永久性收入

经济学术语

  永久性收入是消费者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是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距此刻越近权数越大。永久性收入可以把它理解成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与永久性收入有正相关的关系,凯恩斯学派则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当前收入。

目录

永久性收入假说

  永久性收入假说由货币主义领袖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提出。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暂时性收入”,C=αYp,永久性收入假说对“平均消费之谜”作出了解释,其在政策上的含义为: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未来收入的政策变化才能影响消费。

  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现,在消费中有一部分是经常的必须保证的基本消费,另一部分是非经常的额外消费;而收入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以预料到的长久性的、带有常规性的持久收入,另一部分是非连续性的、带有偶然性的瞬时收入。

  基本观点:消费与收入的基本关系是恒常消费(Cp)取于恒常收入(Yp),即存在着:

  这一假说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上的:

  (1)一个家庭的收入=恒常收入+暂时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恒常消费+暂时消费

  (2)恒常消费在恒常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即Cp=βY−p(0<beta,1)

  (3)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即暂时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

  根据这三个假说,现实的消费不受意外的收入或损失的影响,家庭的恒常消费取决于恒常消费;意外的收入全部用于储蓄,即现实的消费是稳定的。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一般决定因素

  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时间间隔两个方面。

  (1)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2)如果人们取得收入时间间隔延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反之则会越小。

  2.信用的发达程度。在信用发达的社会,货币需求量与信用的发达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3.市场利率,利率上升,货币需求下降。

  4.消费倾向。货币需求与消费倾向一般呈同向变动关系。

  5.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6.心理预期。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将要上升时会增加货币需求;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将要上升时,则会减少货币持有;当人们预期投资收益率将上升时,也会减少货币持有。

  7.资产选择。人们进行资产选择的原因有三:一是保值,二是生利,三是满足心理偏好。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