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周期
预算编制周期,是指每次预算编制所涵盖的时间跨度。
预算编制概述
预算编制是指预算收支计划的拟订、确定及其组织过程,涉及单位预算的产生、预算涵盖业务范围、汇总形成各级总预算草案以及汇编国家预算等四个主要方面。预算执行是将预算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
主要实施途径:
开展预算编制
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省级政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指示,提出编制的原则和要求。中央各部门布置所属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并在审核后汇总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财政部审核。财政部审核中央各部门预算草案,编制中央预算草案;汇总地方草案,汇编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开展预算审批
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对同级政府所提出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和批准。经过人大批准的预算属于法律文件,具有严肃的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开展预算执行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为当年本级政府预算。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本级政府预算之日起30日内,批复本级各部门预算。地方各部门应当自本级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
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滚动预算法、概率预算法和作业预算法等。各种预算编制方法都是在全面预算管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种方法都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具体应用时,企业没有必要强调方法的一致性,应根据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同一个预算项目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方法;同一种方法也可以用于不同的预算从而保证预算方案的最优化。
从形式上来看,预算的编制方式有:自上而下(权威式预算)、自下而上(参与式预算)、上下结合(混合式)。实际操作中,通常使用上下结合的方式。
1.自上而下(权威式)预算
其特点是企业战略目标直至单个部门的具体预算等,均为决策层来决定;执行部门只能按照预算原则执行预算。
这种方式,能够从企业全局出发,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主观性比较强,而且执行层面缺乏责任感和动力,预算目标的实现会大打折扣。
较低层级担心本期费用的节省、投资的减少会影响下期的预算,会发生“突击花钱”的现象。
2.自下而上(参与式)预算
各层级共同制定预算,最高管理层或者董事会保留最后的批准权。
这种预算方式能调动下级的动力和经营士气,但可能造成预算松弛问题,执行单位为了规避最终的责任,人为降低预算标准,制定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比如,高报成本,低报收入等。
3.上下结合(混合式)预算
结合以上2种方式的优点,其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预算参与者: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把各层级的管理者以及特定领域的拥有专长的员工来参与。
最高管理层和预算参与者进行相互沟通:依据战略目标,就当期预算目标和标准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预算方向一致。
预算参与者制定预算初稿:让参与者自己编制部门预算,并说明每一个费用项目的编制依据。
双向沟通修改:较低层级将编制好的预算初稿提交到较高层级进行审核,通过二者双向沟通,提出修改意见。
形成最终预算:依据企业自身的预算审批流程,形成最终的预算。
由此可看,上下结合的编制方式,对企业预算编制的质量,保障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变动制造费用数量差异 下一篇 单式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