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财务  >  作业预算法

作业预算法

预算编制方法

  作业预算法是一种细察企业各项成本的预算方法。作业预算法是基于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的原理,以作业管理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方法。

目录

作业预算法的解读

  与传统的预算编制按职能部门确定预算编制单位不同,作业预算法关注于作业(特别是增值作业)并按作业成本来确定预算编制单位。作业预算法更有利于企业加强团队合作、协同作业、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业预算法的支持者认为,传统成本会计仅使用数量动因,将成本度量过度简化为整个流程或部门的人工工时、机时、产出数量等指标模糊了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作业预算法通过使用类似“调试次数”的作业成本动因,能够更好地描述出资源耗费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基于数量的成本动因是最合适的成本度量单位时,作业预算法才会采用数量动因来确定成本。

作业预算法优点缺点

  优点:

  1、基于作业需求量,配置资源,避免了资源配置的盲目性。

  2、通过整体作业优化实现最低的资源耗用,创造最大的产出成果。

  3、作业预算可以促进员工对业务和预算的支持,有利于算的执行。

  缺点:预算的建立过程复杂,需要详细的估算生产和销售对作业和资源费用的需求量,并测定作业消耗率和资源消耗率,数据收集成本较高。

  作业预算法适用于具有作业类型较多,作业链较长,管理层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要求较高,生产过程多样化程度较高,以及间接或辅助资源费用所占比重较大等特点的企业。

如何制定作业成本预算

  第一步:识别相关的企业活动并检查成本

  1.第一步是识别支持企业的所有相关业务活动,随后对每一项活动进行剖析,从而细察每个成本动因。

  2.这并不限于仅与创收及完成有关,还应当包括整个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

  3.一旦识别所有的活动后,开始确定活动的成本动因。记住,全面检查每一项费用,并在此过程中论证这些费用是否有必要存在。

  4.在制定基础预算后,开始以降低成本为目标,调整业务活动。

  第二步:计算单位

  1.在确定业务活动背后的成本动因后,计算与各项活动相关的单位数量。

  2.得出的单位数量将用于第三步。单位示例:生产线员工的数量、行政管理员工的数量,或开展正常业务所需的车辆数量。

  第三步:确定单位成本

  1.使用单位成本制定预算,首先确定每项任务所需的单位数量,并乘以成本。

  2.记住,论证业务运营所需的每项额外支出,寻找降低单位成本的方法。

  3.在调整成本动因时,只需重新计算单位成本,并比较你的原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其价值。

  使用工具制定作业成本预算。

  注意事项:

  1.与其他预算制定方法相比,作业成本预算法的投入大和实施耗时长;

  2.难以确定所有成本动因;

  3.有时候确定成本动因需要主观判断;

  4.选择不同的成本动因可能造成巨大的成本影响;

  5.不适用于复杂的运行和混合的业务活动。

作业预算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程序

  (1)确定作业需求量

  企业首先依据其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产品或者服务(产出量或服务量)的需求数量,然后再根据预测期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预测各相关作业中心的产出量(或服务量),进而按照作业与产出量(或服务量)之间的关系,分别按产量级作业、批别级作业、品种级作业、客户级作业、设施级作业等计算各类作业的需求量。企业一般应先计算主要作业的需求量,再计算次要作业的需求量。

  ①产量级作业。该类作业的需求量一般与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成正比例变动,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产量级作业需求量=Σ各产品(或服务)预测的产出量(或服务量)×该产品(或服务)作业消耗率

  ②批别级作业。该类作业的需求量一般与产品(或服务)的批次数成正比例变动,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批别级作业需求量=Σ各产品(或服务)预测的批次数×该批次作业消耗率

  ③品种级作业。该类作业的需求量一般与品种类别的数量成正比例变动,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品种级作业需求量=Σ各产品(或服务)预测的品种类别数×该品种类别作业消耗率

  ④客户级作业。该类作业的需求量一般与特定类别客户的数量成正比例变动,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客户级作业需求量=Σ预测的每类特定客户数×该类客户作业消耗率

  ⑤设施级作业。该类作业的需求量在一定产出量(或服务量)规模范围内一般与每类设施投入量成正比例变动,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设施级作业需求量=Σ预测的每类设施能力投入量×该类设施作业消耗率

  其中,作业消耗率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作业消耗率,是指单位产品(或服务)、批次、品种类别、客户、设施等消耗的作业数量。企业要依据其生产运营管理流程,将生产单位产品或者服务消耗的作业量进行科学的确定,也就是作业消耗率。

  (2)确定资源费用需求量

  企业应依据作业消耗资源的因果关系确定作业对资源费用的需求量。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资源费用需求量=Σ各类作业需求量×资源消耗率

  资源消耗率,是指单位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数量。企业一般是依据其技术参数以及企业的生产状况,确定资源消耗率。

  企业一般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按照作业类别编制资源费用预算。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资源费用预算=Σ各类资源需求量×该资源费用预算价格

  资源费用的预算价格一般来源于企业建立的资源费用价格库。企业应收集、积累多个历史期间的资源费用成本价、行业标杆价、预期市场价等,建立企业的资源价格库。

  (3)平衡资源费用需求量与供给量

  企业应检查资源费用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否平衡,如果没有达到基本平衡,需要通过增加或减少资源费用供给量或降低资源消耗率等方式,使两者的差额处于可接受的区间内。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新设备、出售或者出租旧设备等方式来增减资源的供给量来调整,也可以通过对消耗比率进行修订而重新计算出资源的需求数量,从而可以使需求量和企业的供给量达到平衡。

  资源费用供给量,是指企业目前经营期间所拥有并能投入作业的资源费用数量。

  (4)审核最终预算

  作业预算初步编制完成后,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小组一般应由企业预算管理部门、运营与生产管理部门、作业及流程管理部门、技术定额管理部门等组成。评审小组应从业绩要求、作业效率要求、资源效益要求等多个方面对作业预算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上报企业预算管理决策机构进行审批。

  (二)作业预算控制

  企业应按照作业中心和作业进度进行作业预算控制,通过把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精细化到作业管理层次,把控制重点放在作业活动驱动的资源上,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预算控制。

  (三)作业预算分析

  企业作业预算分析主要包括资源动因分析和作业动因分析。资源动因分析主要揭示作业消耗资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发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成本的机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业动因分析主要揭示作业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减少无效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不断地进行作业改进和流程优化,提高作业产出效果。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概率预算    下一篇 零基预算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