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即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应当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法律行为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法律行为具有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
(二)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
(三)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一)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
(二)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结构
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
民事法律行为主要有以下分类:
(一)按主体和意思表示方向的不同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无须他人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生效。单方行为又分为: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授权、解除、免除、撤销。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抛弃行为、遗嘱行为、捐助财团法人的行为。
双方行为:内容相同方向相反,如合同,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多方行为:意思表示方向相同,如订立合伙协议、公司章程,设立公司等法人的行为。
(二)按是否需要支付对价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无偿行为:赠与、保证、借用、没有约定利息的民间借贷、没有约定保管费用的保管合同、没有约定报酬的委托合同。
(三)按是否需要标的物的交付为行为成立或者生效的要件分为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又称要物与非要物)
主要的实践性行为:动产质押、定金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
(四)按是否需要特定形式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又分为一般要式(书面形式)和特殊要式(书面+登记或批准)。我国要式行为主要有:遗嘱、收养协议、结婚、一方是银行的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合同、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定金合同、保证合同。没有采取一般要式的,合同不成立;没有采取特殊要式的,合同不生效。
特殊要式合同:中外合资合同、中外合作合同、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
(五)按行为与原因的关系分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目前我国现行法上的无因行为包括:债权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债务免除、票据行为、授权行为。
(六)按行为的效果分为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的区别
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的区别是:
1、法律事件具有客观性,不以自然灾害、战争等意志为转移;
2、法律行为是主观的,人的意志可以干预,比如签订合同,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事实。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一类,可划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绝对事件不是由人们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人的自然死亡与出生、时间的流逝等自发性质的现象。相对事件是由人们的行为引起的,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国家调控银行利率。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是:
(1)要素不同,发生效力的依据不同,本质不同。法律行为是指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
(2)事实行为是指直接根据当事人行为结果的事实,随即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行为。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