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简称为DC,英文全称为“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是一种不受管制的、数字化的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

目录

数字货币的本质

  数字货币是人类基于数字技术的一种货币新形式,具有交换价值,能够用于支付,满足了人们在数字时代的支付需求。作为一种电子现金系统,数字货币依赖一系列独特的技术架构。一方面,它是研发者用数学创造出来的一个开放源代码软件协议,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个协议,软件的每个改动都是公开及透明的,它无法被伪造、被改变;另一方面,每一笔交易通过网络验证和记录,整个全球网络的账本同步,保证了交易安全,实现了点对点支付。这项技术可以还原成这样一个场景:具有支付需求的两个人,互兑暗号后,完成支付,暗号即数字货币的支付密码。这与清代票号见票支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票号票据的密码可能是票据的签名笔迹或者隐藏在票据上的的文字、图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货币之间的这种交易实现了真正的“点对点”,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没有任何监督者,甚至交易双方所兑换的暗号也只是一串数字,交易双方彼此之间的信任完全建立于技术之上。借助互联网,数字货币将便捷支付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数字货币一产生就获得追捧的原因。

  货币从来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经济活动发展而演化的,数字货币是适应人类商业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实际上,不论哪种形式的货币的产生,很大程度都是为了支付、为了便捷的支付。对货币信任的锚在人心,只有信任才会使其真正进入流通,用的人越多,这个货币就越来越有用。作为交换媒介,只要货币名义上代表的价值为社会公认,能够充当便捷支付的工具,人们并不会计较它的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因而,只要能作为一般等价物并成为其它商品或服务交换的媒介,“数字”也能成为货币。数字货币最早诞生在民间,即比特币。虽然比特币非货币当局发行也没有实物支撑,但区块链、加密技术满足了人们对支付安全的信任。比特币已经做到与世界大部分国家法定货币自由兑换,与一般商品与服务任意交换,它具有了货币最基本的支付职能。与传统纸质货币相比,数字货币吸收了纸质货币点对点支付与匿名的特征,较纸质货币的进步又在于数字货币可以在多种交易介质和渠道上完成支付。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20年初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1个发达国家和45个新兴经济体中,目前已有80%的央行正在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同时30%的央行表示将在近期和中期发行数字货币。日美欧等七国集团(G7)正在积极推进央行数字货币(CBDC)方面的合作。就数字货币而言,中国人民银行的探索走在前列,甚至已在一些地方推行试验,例如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等地。这充分说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已蓄势待发。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积极研究,还是理性测试,目前法定数字货币都还未对金融秩序产生决定性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发行、流通近10年的私人数字货币已具相当规模,对金融秩序、经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到2020年2月8日,种类高达5096种的私人数字货币在20445个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市值超过2805亿美元,全球每天交易金额超过134亿美元。

数字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数字货币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电子黄金是数字货币最早的形式之一,但由于相关服务被用于洗钱等犯罪,电子黄金最终被美国政府强制禁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纸币的流通数量减少、电子支付方式逐渐普及,人们对于数字货币的兴趣重新燃起。2008年,一位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日裔美国人在密码学论坛发表了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该文描述了一种名为“比特币”的新货币及其算法。2009年,中本聪发布了全球首个比特币软件,将理论上的“比特币”现实化。

  数字货币发展的四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2009-2013年):2009年,比特币诞生,这标志着数字货币的诞生和发展。在这一阶段,数字货币的应用主要局限于技术爱好者和金融专业人士,也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和法律风险。

  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7年):在这一阶段,比特币的价格飙升,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数字货币,并涌现出了众多的新型数字货币和相关技术,如以太坊、莱特币、区块链等。同时,数字货币在一些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合法地位。

  泡沫破裂和监管调控阶段(2017-2020年):在这一阶段,数字货币市场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泡沫破裂,比特币价格从2017年底的近2万美元暴跌至2018年底的约3千美元。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调控,以保护投资者和维护金融稳定。

  恢复和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数字货币市场逐渐恢复,比特币价格再次突破历史高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始接受数字货币,并探索数字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此外,一些国家也开始探索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可能性。

数字货币分类

  数字货币主要有三类,即加密资产、数字稳定币和CBDC。加密资产是以加密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为特征的私人资产,具有数字支付手段的特征,但不受任何发行人或其他数字代币背书,例如比特币。数字稳定币则是相对某特定资产或一篮子资产保持价值稳定的加密资产,一般被纳入加密资产监管框架,但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其针对性立法也在近年受到重视。这两种数字货币均不是由公共货币当局发行,因此常被统称为私人数字货币。CBDC则是主权货币的数字表示,由一国货币当局发行并将其作为负债管理,分为批发和零售两个类别,分别服务于机构和公众。近年,越来越多国家关注零售CBDC的国内应用,而多国开展的CBDC跨境合作则主要在批发领域展开。

数字货币的特征

  数字货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去中心化为根本特征。数字货币从伊始就选择了去中心化的逆向编程思想。二是具有可编程性。区别于现实世界中物理属性的资产,数字货币实质上是以计算机编码作为表现形式,这使得它在本质上具有可编程属性。三是以密码学算法实现安全验证。在数字货币的语境下,用户对于数字货币的控制,是基于密码学原理的公钥和私钥的安全架构完成的。

数字货币的重要性

  第一,数字货币的发行拓宽了原有货币政策的选择范围。如果能够将全部的实体货币转换为数字货币,这就使得央行突破零利率下限,将名义利率降至为负成为了可能。另外,数字货币还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宽松工具,央行以无偿支付的方式向每一位公民发放等量的数字货币,可以直接绕过危机期间低效率的金融市场,提高公民消费和偿还债务能力,从而更容易实现央行平抑波动的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数字货币可以使得货币政策更透明。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应该具有系统性和透明性,这样可以增强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减少内部噪音,加强系统的稳定。虽然,各国中央银行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值的控制,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实施为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透明度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采用央行数字货币,同通货膨胀目标制一样,央行可以建立一个固定的、用具体的价格指数来规定的价格水平目标,从而为经济系统提供一个持久、可信和透明的名义锚。

  第三,数字货币的发行可以解决实物现金减少的问题,而且为央行带来部分铸币税。随着移动支付手段和手机支付应用的兴起,现金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降低。随着纸币消亡,经济中流通的惟一货币形式将是居民的银行存款,央行可能会失去向公众发行钞票的权力。另外,在现行体制下,铸币税只能通过发行实物现金获得。因此,在普通民众持有现金意愿减少的情况下,提供一种方便的、能够与电子支付系统连接的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让央行重新获得一部分铸币税。

  第四,数字货币可以增加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字货币允许居民、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以央行数字货币结算。这可以分担商业银行的部分结算职能,降低支付系统中流动性和信贷风险的集中度。当然,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出于政策稳健性的需要,央行数字货币也可以依托商业银行系统发行和运转。此外,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能够为银行存款提供一种真正无风险的替代品。居民从持有银行存款向持有数字现金转变,降低了一部分对存款的政府担保需求,削弱了金融体系中道德风险的一个来源。

数字货币发展的最新进展

  (一)中国:数字人民币的国内应用和国际合作持续推进

  在国内应用方面,2022年数字人民币在应用范围、试点城市和支付功能等方面均取得进展。自2022年年初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上架后,国内主要的大型商业平台均已接入。如今,数字人民币已经在餐饮休闲、交通住宿、生活缴费等领域形成一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同时,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城市在2022年3月和12月两度扩围,至2022年年底已有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功能也在升级,“随用随充”和“元管家”成为新增亮点。随着数字人民币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自2022年12月起将其纳入流通中货币(M0)的统计口径。截至2022年12月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余额为136.1亿元。

  在国际合作方面,继续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简称“人民银行数研所”)、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与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共同开展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根据该项目组在2022年10月发布的报告,来自这四地的20家商业银行于2022年8月15日至9月23日期间,在mBridge平台上首次成功完成了基于四地CBDC的真实交易试点测试,CBDC跨境支付由实验阶段进入试行阶段。该平台发行了价值超过1200万美元的CBDC,促成了超过160笔付款和外汇支付交易,交易总值超过220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跨境CBDC试点测试。

  (二)美国:数字资产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22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签署《关于确保负责任地发展数字资产的行政命令》,标志着美国的数字资产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行政令提到加密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带来的各方面风险,推动加密资产监管进入统筹整合阶段。作为对上述行政令的回应,白宫于2022年9月发布《关于负责任地开发数字资产的首个综合框架》,表达了对加密资产在消费者/投资者保护、国家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担忧,同时强调要巩固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建议加强监管机构合作和公私合作。财政部在同期发布的报告中,则建议美国监管和执法机构对加密资产行业的非法活动进行监控、发布监管指南和规则并加强彼此合作。

  在CBDC方面,拜登签署的行政令将CBDC的研发工作置于最高优先级,指出美国应在涉及CBDC的国际论坛和多国对话中彰显领导力。依该行政令要求,美国财政部于2022年9月发布题为《未来的货币和支付系统》的报告,探讨了潜在的美国CBDC设计选项。为支持美联储的工作,财政部将领导一个跨机构的“CBDC工作组”来协调CBDC事宜。同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报告,阐述了美国CBDC系统应支持的8个政策目标,在这些目标下探讨了美国CBDC系统的技术设计选择及其影响。OSTP将加入由财政部领导的CBDC工作组,还将与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一同制定国家数字资产研发计划以支持美联储的工作。

  (三)欧盟:加密资产立法和CBDC研发稳步推进

  2022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获得欧盟立法者通过,将提交欧洲议会进行最后表决。该法案最初由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9月提出,将在欧盟层面建立统一的加密资产规则,具体目标包括提供加密资产的法律框架、促进加密资产技术创新、确保消费者/投资者保护、增强金融稳定性。2022年6月,欧盟委员会、欧盟立法者和成员国就MiCA达成协议。针对2022年5月爆发的算法稳定币TerraUSD(UST)崩盘事件,新规则要求稳定币必须维持充足的储备,以满足大规模提款时的赎回要求;对于发行量庞大的稳定币,每日交易额被限制在2亿欧元以内。2022年10月,MiCA获欧洲议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会通过,将在下一届议会会议上进行最后表决,预计将于2024年生效。

  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简称“欧央行”)的数字欧元研发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展开。欧央行于2021年7月宣布启动数字欧元项目并展开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作为数字欧元调查的一部分,欧央行在2022年3月发布了一份关于公民支付习惯及其对数字支付态度的委托研究报告,指出人们强烈偏好泛欧洲范围、可普遍接受的支付方式,喜欢方便、快速且易于使用的支付解决方案。9月,欧央行发布了数字欧元项目在调查阶段的进展报告,阐述了引入数字欧元的合理性和第一组基本设计选项。12月,欧央行发布了数字欧元在调查阶段取得进展的第二份报告,探讨了数字欧元设计和发行的第二套选项。

  (四)日本:率先通过稳定币立法并继续推进数字日元

  日本在2022年进一步加强加密资产立法,并率先通过稳定币立法。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加密资产监管框架的国家之一,其2022年的加密资产监管重点在于加强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AML/CFT)相关法规的修订,涉及《外汇法》《国际恐怖主义财产冻结法》《防止犯罪所得转移法》《打击有组织犯罪、毒品特别法》等,以更有效地实施金融制裁。此外,UST崩盘事件促使日本众议院在2022年6月通过了新的《资金决算法案》修正案,修订重点在于稳定币的发行和交易。根据新版法案,稳定币的发行人将仅限于持牌银行、注册过户机构和信托公司等,这些发行方必须以等价的法定货币作为背书,并保证持有者有权按面值赎回稳定币。

  日本央行在2022年继续推进零售CBDC的概念验证(PoC)。日本央行的CBDC试验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概念验证的两个阶段以及一个试点计划,第一阶段概念验证已于2021年4月完成。随后,日本央行启动第二阶段概念验证,对CBDC更为细节性的附加功能进行审查。2022年11月,日本央行理事内田真一宣布,将联合三菱东京UFJ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银行三大巨头商业银行,以及各地方性银行合作进行数字日元发行试点。这应该属于日本CBDC试验计划的第三阶段,预计将持续两年,此后日本央行将决定是否发行数字日元。

央行数字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数字货币的白皮书,央行数字货币白皮书,它其中准确地提到什么是央行的数字货币。

  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法定货币,由指定的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的账户送耦合的功能,以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央行在公布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义的时候,明确地提出了7个涉及的特征。第一,数字货币兼具账户和价值的特征。不计付利息。第二,低成本。无论从中央银行发行到商业银行,或是专业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发行到个人,发行成本很低。和现钞不同,因为现钞涉及储存ATM、押韵,发行成本很高,而数字货币没有这个发行成本。第三,支付及结算。因为现有的货币支付过程中,支付完实际上是通过账户结算的,存在时间差。但是基于央行货币,支付的过程就是结算的过程。第四,货币的可匿名性。跟现在的这个纸钞有很多特点很像,因为纸钞具有匿名性,但是现在纸钞票的匿名性大家也有不同的观点,因为纸钞有冠字号,纸钞的使用轨迹是可以追踪的。同时还有安全性,基于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网络特征决定了它比加密货币更安全;另外一个是可编程性,这个特征虽然说在这次的白皮书里面说得不对,但其实这个可编程性有可能是未来真正的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深入到居民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可编程性就意味着央行它在发行货币的时候有已经预留了很多的技术接口,可以在未来跟更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

  为什么要发数字货币呢?未来的经济逐渐开始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其他的经济和金融的各种活动必然要跟数字经济的特征挂钩。而在央行行动之前,已经出现很多加密货币,甚至是面临这种加密的出现,其他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也在讨论,所以根据目前的法定形式是不是要跟数字货币相结合,更多地符合数字特征。人民银行已经很早意识并且认识到了这点,开始研究、布局去探索,这应该是发行数字货币的一个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

  央行数字货币匿名性的好处

  数字货币的匿名性要强于微信和支付宝,因为它是双耦合的,但是微信和支付宝是强耦合的,它们跟个人账户是直接捆绑的,每一笔支付都意味着账户里资金的转动。个人账户资金不是匿名,但现钞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是匿名的,所以它的匿名性比现有的电子支付会好一些。

  在利用央行数字货币支付的时候,它可以对个人的很多数据性进行保护。原来运用很多电子平台支付,多少会存在一些个人信息的泄露。第二,它不需要银行账户,使用上比原有的电子支付更方便。第三,不需要提现,因为它本身就是现金。第四,能够离线支付。目前的电子支付需要网络才能实现,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直接离线支付就可以,两个硬件一碰就能够完成。

  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形态和运行机制

  要绑一个银行卡。但是未来央行的这个货币它是基于Token。如果是一个纯粹的Token,它实际上是匿名的。在它匿名的时候,它会带来什么问题。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对于反洗钱、反恐融资,包括资金的追踪,都有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完全匿名就会存在问题,对于金融体系的管理有可能失控。所以现在人民银行甚至是很多在积极探索这个数字货币的中央银行,都在讨论这个可控匿名。最开始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有几种类型,一是基于个人身份的,还有一个是基于准账户的,而只要能识别个人特征的信息,就是基于准账户的。第三个是完全基于Token的,但是我们中央银行使用的还是对个人,在进入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准入。就是什么人能进入到这个央行央行数字货币体系,其实有一个准入门槛。也就是说,央行它其实有一个最终集中统一的账,知道谁拥有了哪个地址,拥有了这个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还有一个运行机制不同,从理论讲,央行数字货币机制可以分为层。第一层是单层式的,中央银行直接来运营这个数字货币了,我发行我编队直接的零售主体他来使用,由我来管理。这种是很小的,除非你这个经济体量很小,中央银行才能触及到方方面面,因为这个机制的话你就把中间原来的这些商业银行机构跳过去了,它创新和运营的这个动力就会下降,所以一般的中央银行尝试这个,包括我们人民银行使用都是双层机制,就是中央银行参与,中间还有一层是商业银行和其他支付机构,中央央行可以面对他们,他们才可以把这个数字货币发放到其他零售用户,就是中间层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它来创造钱包,然后中央银行把数字货币给中间层,中间层再通过他们分发给其他零售用户,零售用户使用这些中间层创设的钱包。

  虽然数字货币的派发的机制一样,但是中间的货币派生和传导机制不一样。原来是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发钱,商业银行把钱给居民,居民把钱再存到商业银行,再贷款。但现在这个是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拿钱直接给用户,用户把钱包拿在自己手里,也就是没有派生功能的现钞。

数字货币的信用构建

  关于数字货币是否属于货币的范畴,仍需要从货币的根本特征进行分析。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方法,其伊始就作为记账符号而存在。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实现了分布式的自动记账模式,由此也省去了中心服务器的记账成本,极大提升了记账效率。因此,数字货币从伊始就具备货币作为记账符号的首要特征。

  这里的重点则在于,要回答数字货币是否能够在国家发行之外建构普遍认可效力的问题。传统的货币理论,无论是国家货币理论还是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都是基于中心化思想完成货币信用框架。

  伴随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去中心化为特质的数字货币应运而生,它又是在国家和私人银行之外完成货币信用建构。

  一是以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方式实现信用建构。区别于传统货币中心服务器记账方法,数字货币采用分布式记账方法,将账本分布存储在区块链的每一个结点上,这也使得账本篡改的难度从修改原有的一台服务器转变为全社会的所有结点,其技术实现的难度从量变转变为无法实现的质变,由此提升了数字货币记账的公信力。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方法还建构了货币无法超发的信用。挖矿也被视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方法,基于其去中心化的设计机制,任何矿工结点均可参与“挖矿”。

  以比特币为例,在每一个区块形成的过程中,均采用工作量证明的机制(Proof of Work,简称POW)决定记账权分配,最终证明完成最大工作量的结点被授予记账权和比特币奖励。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个,并且单个区块的发行量还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基于去中心化的技术框架,比特币发行规则无法被篡改,由此也形成了数字货币无法被超发的信用。

  二是借助时间戳加密属性实现信用建构。作为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在缺乏中心机构的信用担保下,如何有效防止数字复制引发的货币多重支付也成为确保货币信用的关键所在。数字货币借助时间戳的加密原理,区块链会记录每笔货币的时间戳并发布给全网的每个结点,有效防止了数字货币的双重或多重支付,确保了交易安全。

  三是通过自由市场竞争实现货币信用建构。基于去中心化的设计,技术数字面临充分的市场竞争,从而实现良币与劣币区分,进而完成货币信用建构。数字货币种类繁多,彼此间亦存在竞争关系。技术的成熟度与安全性、发行机制、挖矿的共识机制、用户体验、社会公众的认可度等多种要素共同决定其作为记账符号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竞争完成良币与劣币的区分,最终实现货币普遍认可效力的建构。

  区别于传统货币中心化的信用构建思路,数字货币系在去中心化路径之外完成信用建构。事实上,传统货币在其迭代演进的过程中,往往始发于民间共识,最终又会走向国家垄断发行的宿命。这与传统货币赖以存在的传统技术条件密不可分。如金属货币,国家对金属资源的垄断也就意味着对货币的垄断;再如纸币,它虽不像金属那样过分依赖资源,但其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系列防伪标识,依然有赖于国家的权威认可。

  然而,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技术建构使之不依赖于任何特有服务器资源,其所有的数据均分布式存储在全球链网上的每一个结点,记账的算力同样系由去中心化的矿工结点提供,这样,国家试图通过垄断专有服务器来垄断数字货币的路径亦无法行通。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催生了国家垄断之外的货币信用建构,由此也催生了与传统理论不同的货币学说,即数字货币的新货币说。

  数字货币的新货币说,旨在于从去中心化的维度去建构货币信用,其对主权货币产生了一定冲击,然而基于社会进步与技术发展之客观需求,各国对于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呈现出越发开放的态度。

  数字货币新货币说是对货币本质属性的回归,其诞生和发展均有其历史必然性,并最终为法币为主、数字货币为辅的货币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附件列表


3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附息国债    下一篇 数字人民币

标签

参考资料

[1].  观点丨范志勇:数字货币由何而来-人大国发院官方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fRGWwgr0s37_B7sriBiF5A
[2].  数字货币的本质及其司法保护路径-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http://dyz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9346905/index.html
[3].  全球数字货币发展的最新进展与展望-国际金融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jStsqqNQuW-yEEwkRLSy-Q
[4].  广东金融大讲堂: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http://gdjr.gd.gov.cn/gdjr/tzjy/content/post_4136609.html
[5].  数字货币信用与新货币说理论构建-信用中国(甘肃平凉)   https://credit.pingliang.gov.cn/xyyj/29535.jhtml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