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之后,只有对那些准备依赖的内部控制执行控制测试,并确信其得到正确的执行时,才能减少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从而减少审计取证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控制测试的内容
控制测试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两个方面的内容。控制设计测试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健全性进行测试;控制执行测试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控制测试的要求
控制测试的范围
控制测试的范围主要是指某项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有效运行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控制测试范围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被审计单位执行控制的频率;
2、审计期间,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
3、在风险评估时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程度;
4、通过测试与认定相关的其他控制获取的审计证据的范围;
5、拟获取的有关认定层次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6、控制的预期偏差。
控制测试的程序
控制测试的程序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
1、询问。注册会计师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适当员工询问,获取与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相关的信息。
2、观察。观察是测试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如职责分离)的运行情况的有效方法。
3、检查。对运行情况留有书面证据的控制,检查非常适用。
4、重新执行。通常只有当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结合在一起仍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时,注册会计师才考虑通过重新执行来证实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注意:
1、询问本身并不足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询问与其他审计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2、观察提供的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本身也不足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将询问与检查或重新执行结合使用,通常能够比仅实施询问和观察获取更高的保证。
实质性程序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1、如实施实质性程序未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不能说明相关的控制运行有效;
2、如实质性程序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重大错报,可能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此时,应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等。
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与联系
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体现在如下几种方面:
1、控制测试的内容为内部控制,是定性评价;实质性程序的内容为账户金额,是定量评价。
2、控制测试的目的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质性程序的目的是评价账户金额对的性,为刊登审计意见提供根据。
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的联系体现在:
目前控制测试为实质性程序打基本,控制测试的成果为拟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畴提供根据;实质性程序是在控制测试的基本上进行的,实质性程序的限度取决于控制测试的成果。
不能完全省略实质性测试程序的重要因素为:
1、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达到其经营管理目的而设立和实行的,最严格的内部控制也有其自身的固有限制;一是控制成本的限制,即被审计单位往往因考虑成本而牺牲内部控制也许带来的效益;二是人为因素的限制,涉及有关人员不理解或错误理解内部控制,有关人员串通舞弊而回避或破坏内部控制等。这些固有限制也许导致会计报表的重要反映失实。
2、内部控制与否真正有效,需要通过执行控制测试程序予以验证,但控制测试只能证明内部控制与否有效和得到了一贯遵守,而不能对会计报表反映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证明。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