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购的生物资产
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
外购生物资产的账务处理
企业外购的生物资产,按应计入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或“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科目。
企业以一笔款项一次性购入多项生物资产时,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等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应当按照各项生物资产的价款比例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生物资产的成本。
外购生物资产案例分析
【案例】2x22年2月,甲农业企业从市场上一次性购买了6头种牛、15头种猪和600头猪苗,单价分别为4 000元、1 400元和250元,支付的价款共计195 000元,此外,发生的运输费为4 500元,保险费为3 000元,装卸费为2 250元,款项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等因素。
有关计算如下:
(1)确定应分摊的运输费、保险费和装卸费。
分摊比例=(4 500+3 000+2 250)÷195 000=5%
因此,6头种牛应分摊:6×4 000×5%=1 200(元)
15头种猪应分摊:15×1 400×5%=1 050(元)
600头猪苗应分摊:600×250×5%=7 500(元)
(2)确定种牛、种猪和猪苗的入账价值。
6头种牛的入账价值:6×4 000+1 200=25 200(元)
15头种猪的入账价值:15×1 400+1 050=22 050(元)
600头猪苗的入账价值:600×250+7 500=157 500(元)
甲农业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牛25 2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猪22 050
消耗性生物资产——猪苗157 500
贷:银行存款204 750
对于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生物资产的,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生物资产概述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包括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这一定义明确了生物资产的核心特征,即具有生命活动,将其与其他非生物资产相区别,例如企业拥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固定资产,而种植在农田中的农作物则属于生物资产。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如存栏待售的牲畜、养殖的鱼虾、种植的蔬菜等。这些生物资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未来能够转化为可销售的农产品,其会计核算重点在于成本的归集和在收获时的结转。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其价值通过在多个会计期间内产出农产品或提供劳务等方式逐步实现,会计核算需要考虑其折旧、减值以及后续支出的资本化等问题。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如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公益性生物资产通常不直接产生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但对于社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其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特殊,主要关注其初始确认和后续的维护成本计量等方面。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