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又称“索罗余值”,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一般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打破资本报酬递减,从而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通常被视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来自于生产率。生产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衡量单位投入的产出水平。从投入的角度看,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前者指产出与一种要素投入之比,如劳动生产率为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后者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综合要素指资本、劳动、能源及其他要素等两种或多种要素的组合。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资源配置状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生产对象的变化、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劳动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经济制度与各种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状况,不仅要看增长速度,更要看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增长。经济学家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衡量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因此,它是探求经济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又是判断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法。世界银行、OECD等国际机构在研究经济时,通常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作为考察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判断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实际中测算的大多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最常用的方法——索洛余值法: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被定义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即:
TFP增长率=产出增长率—α×资本投入增长率—β×劳动投入增长率
其中,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是指当资本投入增加1%时,由此带来产出变动的百分比;劳动产出弹性是指当劳动投入增加1%时,由此带来产出变动的百分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数据解读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