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丁伯根原则

丁伯根原则

经济学理论

  丁伯根法则也称数量匹配原则,是指由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其基本内容是,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理论又被称作丁伯根法则,该法则为用不同政策配合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提供了依据。

目录

丁伯根法则的产生由来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及其在外部均衡调节上的思想,与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国内货币的紧缩以改善外部均衡。但是国内货币的紧缩对国内经济有紧缩作用,因而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都是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从而换取外部均衡的改善。这在古典主义的世界里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在工资价格充分弹性及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假设下,内部均衡将自动达到,政府根本就没有维持内部均衡的必要。然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种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的外部均衡调节思想很难实行。这是因为1930年代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一个民选的政府也必须维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政府在内外均衡的问题上有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的境地是以前的国际金融理论所无法解决的,无论是吸收分析法,还是货币分析法。为解决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基础性的工作由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给出,其理论精髓被总结在“丁伯根法则”中。在此基础上,米德给出了丁伯根法则一个实际中的一个特例(“米德冲突”可以视为内外平衡矛盾的一个特例),从而将丁伯根法则运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冲突的实际中。

丁伯根法则的解读

  为解决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丁伯根(J.Tinbergen)最早提出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数学模型,论证了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要有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理论被称为丁伯根法则。

  丁伯根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假设存在两个宏观经济目标T1、T2,可以使用两种政策工具I1、I2,政策调控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T1、T2即为最优目标,经济目标是政策工具的线性函数,则有:

T1=A1·I1+A2·I2

T2=B1·I1+B2·I2

  当A1/B1≠A2/B2时,可以求解出达到最优目标水平T1、T2时所需要的I1、I2的水平:

I1=(B2·T1-A2·T2)/(A1·B2-B1·A2)

I2=(A1·T2-B1·T1)/(A1·B2-B1·A2)

  这说明,只要政府能够运用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就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经济目标。当A1/B1=A2/B2时,方程组无解,这意味着两种政策工具对两个宏观经济目标有相同的影响,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政策工具,因而不可能全部实现两个独立的经济目标。

  丁伯根法则对经济政策理论具有深远意义,它的重要贡献在于研究了政策搭配的数量匹配性,并提供了一个可扩充性较强的数学模型。该法则还进一步强调了众多且广泛的政策搭配是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丁伯根法则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领域,丁伯根法则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定价和促销策略。根据丁伯根法则,人类对于刺激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换句话说,当刺激的强度增加时,人们对其的感知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在制定产品定价策略时,企业需要考虑到这一法则,避免产品价格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丁伯根法则在产品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在设计产品时,如果产品的功能过于复杂或界面设计过于繁琐,可能会使用户感到厌烦,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体验。因此,设计师需要参考丁伯根法则,合理安排产品的功能和界面设计,使之符合用户对于产品的感知习惯,提升产品的易用性。

  所以丁伯根法则告诉大家的是:一种工具,实现一个政策目标最有效率,而如果试图用一种工具实现一种以上的政策目标时,便会因目标之间的冲突而降低效率,甚至会背离目标而出现更加失衡的状态,即一种政策工具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合理地使用经济理论工具,才能更好地把握金融动态。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边际效用平均    下一篇 支出转换政策

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