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税务  >  进口附加税

进口附加税

特别关税

  进口附加税又称为特别关税,是一国对进口货物,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外,根据某种目的再加征的进口税。这种对进口商品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就叫做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es)。进口附加税是限制商品进口的重要手段,往往是针对个别国家或者个别商品征收的。

  进口附加税不同于进口税,不体现在海关税则中,并且是为特殊目的而设置的,其税率的高低往往视征收的具体目的而定。一般是临时性的或一次性的。

目录

进口附加税的目的

  进口国通常把征收进口附加税作为限制外国商品输入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其目的主要有三个:

  一是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首次贸易逆差,尼克松政府为应付国际收支危机,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对外国进口商品一律加征10%的进口附加税;

  二是防止外国商品低价倾销;

  三是对某一国家实行歧视或报复。因此进口附加税又称为特别关税。

进口附加税的主要措施

  目前各国为了实现其特定的保护目的,主要采用包括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保障措施关税、报复性关税等措施。

  1.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是为抵制外国商品倾销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而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另外加征反倾销税。

  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凡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出口到我国且对我国相关企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即为倾销。

  反倾销税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作出决定,海关负责征收,其税额不超出倾销幅度。我国目前征收的进口附加税主要是反倾销税。

  2.反补贴税

  反补贴税是指为抵消进口商品在制造、生产和输出时直接或间接接受的任何奖金或补贴而征收的附加税,即在补贴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另外加征反补贴税。

  根据我国《反补贴条例》的规定,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等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的为补贴。

  进口产品存在补贴,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采取反补贴措施。

  反补贴税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作出决定,海关负责征收,其税额不超出补贴幅度。

  3.保障措施关税

  保障措施关税是指因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威胁而征收的关税,分临时保障措施关税和最终保障措施关税两类。其不分国别,对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同一产品,一般只适用一个税率。

  根据我国《保障措施条例》的规定,保障措施关税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作出决定,海关负责征收。

  4.报复性关税

  报复性关税是指当他国对本国出口货物有不利或歧视性待遇时,对从该国进口的货物予以报复而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关税条例》规定:任何国家或者地区违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或者共同参加的贸易协定及相关协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贸易方面采取禁止、限制、加征关税或者其他影响正常贸易的措施的,对原产于该国家或者地区的进口货物可以征收报复性关税,适用报复性关税税率。征收报复性关税的货物、适用国别、税率、期限和征收办法,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并公布。

进口附加税的计算方法

  进口附加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进口附加税=关税完税价格×进口附加税税率

  进口环节消费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完税价格×进口环节消费税税率

  进口环节消费税完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进口附加税)/(1-进口环节消费税税率)

  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完税价格×进口环节增值税税

  进口环节增值税完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进口附加税+进口环节消费税

进口附加税的实例

  美国在1971年由于国际收支出现危机,为了限制进口,对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附加税;有些国家为了增加财政收人或限制高价奢侈品的进口,对其征收附加税;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曾因某种商品一时进口量过多使国内生产,受到威胁而征收紧急进口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对缔约方的关税正税加以约束,不能任意提高。除在规定的例外情况之外;不准征收超过正税的附加税。但为了抵制倾销、贴补,允许缔约方对构成倾销或贴补的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贴补税。旧中国曾征收过“二五附加税”,即对进口货物除征收“值百抽五”的正税外,另征2.5%的附加税。新中国成立后,从1985年开始,对一些国内已能生产,但又大量进口的消费品,如汽车、机电产品等,一些国内幼稚工业或新兴工业产品和一些盲目引进的生产线,于进口关税之外,另征收进口调节税。这些调节税已于1992年4月全部取消。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二五附税    下一篇 清关包税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_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2ZjNlOThiZDAxNmY0MWUxOTVmNjAxNjE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_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2ZjNlOThiZDAxNmY0MWUyYmM1NjAxNmE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_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2ZjNjYmIzYzAxNmY0MDM3NmE4NDAxOTQ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_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2ZjNjYmIzYzAxNmY0MGU5MGNmMzBhOTU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