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也称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曼(A.Korman)首先提出的,后来由赫西(Paul Hersey)和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共同创立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领导者的风格应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在被领导者日趋成熟时,领导者的行为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称为有效的领导。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领导者的生命周期理论核心观点是影响领导者风格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下属的成熟度,领导者的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工作成熟度:
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工作成熟度越高,执行任务能力越强,月不需要指挥和指导。
2、心里成熟度:
指从事工作的意愿和动机。心理成熟度越高,自觉性越高,越不需要推动。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基于领导者的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与被领导者成熟程度之间的曲线变化关系来研究领导方式的。它强调以领导者对下级的行为来考察其效率。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下级成熟程度提高时,领导行为也需相应地变化,从以工作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关系为主,最后需要重视其自主性。
在生命周期理论中,成熟度被定义为有成就感,有负责的意愿和能力,有工作经验和受过一定教育等。年龄是一个成熟的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这里所指的成熟度是指心理的成熟度,而非生理的成熟度。每个人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在一个企业中的职工成熟度的平均水平也同样有它的发展过程:不成熟——逐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在这四个阶段中,领导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随之改变,否则将会影响到领导的效果。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四种领导风格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随着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领导行为应按下列程序逐步推移: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与高关系低工作与高关系低工作与低关系。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四种领导风格如下:
1、第一象限:命令式(高工作,低关系)。当下级人员的成熟度低时,应该采取命令式的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形态。领导工作要强调有计划、有布置、有监督、有检查;否则,下级人员将感到领导不力,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对于新职工,知识水平较低、业务能力较差的职工和基层尤为重要。
2、第二象限:说服式(高工作,高关系)。当下级人员的成熟度进入初步成熟时,采取任务行为、关系行为并重的说服式领导形态较为适宜。这时,布置工作不仅要说明干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干,以理服人,不搞盲从。
3、第三象限:参与式(低工作,高关系)当下级人员更趋成熟时,领导者的任务行为要减少、放松,关系行为要加强,采取参与式。领导者要向下级人员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吸收下级参与领导,提供情况和建议,改善关系,增强信任感。
4、第四象限:授权式(低工作,低关系)。当下级人员成熟度很高,水平很高,工作熟悉,技术熟练时,领导者应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授权式领导,提出任务后,放手让下级去干,充分发挥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在下级需要时,可以帮助和支持。否则,过多的关心和支持反而会引起下级的反感,认为上级不放手、不信任,从而挫伤积极性,造成猜疑,影响工作成效。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形象地反映领导工作行为和下属的成熟程度的关系,对领导行为有一定指导作用,但是,不能教条地搬用这个理论,在现实的领导过程中,也不一定要求必须沿着这条曲线进行。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员工都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标准,同时也较成熟,随着成熟度的改变,更多的是对归属和被认可、受人尊敬、发挥才能的需求,领导者应考虑到员工的这一变化。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