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金融  >  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是指实际利率由市场内部供求决定的,它不受外部利率的政策性影响。利率决定理论是利率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从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来讨论利息之高低的话,那么利率决定问题似乎并不复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的,他们所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利息来源、性质等关于利息本质的内容。然而,在现代经济中,利率的决定不仅制约于经济社会中众多因素,而且其变动对整个经济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现代及当代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也就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及整个经济的平衡。实际上,由于利率的复杂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利率决定理论对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利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关于利率的决定问题,实际上由来已久,从政治经济学产生之日起,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了此类问题的讨论,但真正能自成体系的早期利率决定理论形成于18世纪末期。此后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利率决定理论已逐步完成了南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的飞跃。

  在西方利率决定理论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早期的利率决定理论、实际利率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和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理论等利率决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模型理论既考虑了商品市场的均衡,又考虑了货币市场的均衡,一度被认为最完善的利率决定理论,而且由于IS—LM模型出现的相当一段时间,很好地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现状,西方各国政府都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因而受到西方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赞扬。

  1.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

  最早的利率决定理论是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分割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生和实现剩余价值,利润又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资本家把资本借给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从中获得的补偿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是放弃使用产业资本而获利的出借人应得到的一种报酬,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而市场真实利率水平则主要取决于市场中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应该说,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作为研究的对象,摒弃了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对资本认识的片面性,这对利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本身存在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使市场达到和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储蓄和投资都可以表示成利率的函数,而此时的投资函数和利率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利率。在古典的利率决定理论中,以英国马歇尔的“储蓄投资利率论”和美国的费雪的“借贷资本利率沦”为代表。

  马歇尔是以西尼尔的资本节欲说为基础,创造了“等待说”理论。他认为利息使人们延期消费等待的报酬,人们因等待而形成的延期消费构成了储蓄,利率越高,则人们的“节欲”就越强,人们约愿意延期消费,资本供给就越多。他又根据萨伊的资本生产力说,支出投资决定了资本的需求,由于边际生产力递减,因而资本的需求随着利率的升高而下降。因此,当资本供给等于资本需求时,市场达到均衡。所以,马歇尔称:“利率既为任何市场上使用资本的代价,故利息常趋近于一个均衡点,使得该市场在该利率下对资本的需求重量,恰好等于该利率下即将来到的资本的总供给量”。

  费雪认为利率只是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的一种贴水,有一部分是主观因素决定的,即现在财货由于将来的边际偏好。这种偏好被费雪称作“时间偏好”,决定利率的另一部分是客观因素,即投资机会。时间偏好程度和投资机会决定了利率水平。费雪认为,在决定市场利率因素的两大因素中,人们的时间偏好起核心作用。

  3.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们在利率决定问题上的观点与古典学派正好相反,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是认为利率决定理论是一种货币理论,是由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的关系决定。凯恩斯认为,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总和结果,它等于社会的总收入减去总消费支出,而投资量则是企业投资行为的总和结果,它等于由本期生产活动而引起的资本品的增值,也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消费。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数量和货币供给数量两个因素。货币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决定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利息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的补偿,因此利率就是对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衡量指标。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选择其财富的持有形式时,大多数倾向于选择货币,因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货币的需求量起因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4.可供资金理论

  可供资金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同时考虑了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优点,摒弃了它们的不足,认为利率决定应该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在罗柏森等人看来,“古典”的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的实物利率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该理论所强调的只是长期中决定利率的实物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信用创造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古典利率理论只考虑了非货币因素而忽视了货币因素。实际上,在短时期内,货币因素如信用创造活动、人们窖藏货币的习惯等因素对利率也是有影响的;而在长期中,利率仍然由实物因素所决定。因此,为了使理论完整,就必须综合考虑货币的和非货币的因素,按可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关系来对利率的决定进行全面的分析。

  5.IS—LM模型

  希克斯跟汉森提出的IS—LM模型针对以前出现模型的缺陷,即都没有考虑收人因素做出了改进。在实际中,如果不考虑收人,就无法确定利率水平。因为储蓄和投资都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加将会导致储蓄的增加,如果事先不知道收入水平就无法知道利率水平;利率的变动影响着投资,投资变化又引起收入的变化,因此如果不事先知道利率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收入水平。此外,收入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动,此时主要是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的变动,若货币供给不变,投机需求必将随之变化,进一步影响利率水平。因而,在研究利率决定理论时需要考虑收入的影响。IS—LM模型其核心内容是认为利率受制于投资函数、储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四个因素,同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相互决定的关系。

  IS—LM模型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虽然IS—LM模型本身在解释利率形成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弱点,其说服力也有待加强,但是它却是目前对利率决定机制相对最为完善的解释。

利率理论

  利率理论是解释收益率曲线形状的理论。主要有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利率理论有多种形式: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期限偏好理论。三个理论都对短期远期利率的行为做了假定,并假设当前长期合约中的远期利率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有紧密的联系。区别在于: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远期利率,如果影响,那么影响的方式是什么。纯预期理论认为,远期利率唯一代表了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因此,给定时间点,一个完整的期限结构反映出市场对于未来短期利率的当前预期。流动性理论(又称期限结构的流动性理论)认为,如果长期利率高于预期的未来平均利率,高出的溢价部分与到期期限正相关,那么投资者将愿意持有期限更长的债券,即远期利率应反映利率预期和流动性溢价(真实风险溢价),且期限越长溢价更高。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限售股解禁    下一篇 解禁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