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理论
转换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之一。转换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否转让变现。只要银行所掌握的证券易于在市场上出售,或易于向央行再贴现,只要银行的贷款有可以拍卖的抵押品,或可转让给中央银行,那么,银行资产就不必非限于短期商业贷款不可。
转换理论概述
转换理论是莫尔顿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转换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取决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资产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地、不受损失地转换成现金,就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动性。
转换理论优缺点
优点:
①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同时也扩展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使其可以从事债券投资。
②这一理论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点:
①要求市场环境稳定;
②受制于货币政策。
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其核心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负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资产管理理论的基础是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①商业性贷款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这种来源是外生的,商业银行本身无法控制,因此在分配资金对应注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
这样银行资金的运用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这种贷款期限较短,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贷款的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自偿贷款理论和真实票据理论。事实上,以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自偿是相对的,在商品无法售出或货款无法收回时,就无法自偿。同时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忽视了活期存款有相对稳定的一面:银行在正常经营时,有一部分存款是不会被提取的。
②资产可转换理论:虽然强调流动性,但认为保持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
③预期收入理论:强调贷款偿还取决于借款人预期收入,而非贷款类型。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