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第三个阶段,认为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在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它是长期贷款或不能很快转换的资产,银行也可以放心予以贷款。
预期收入理论产生背景
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存款及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的期限长短。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较长的贷款可以安全收回,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因此预期收入理论强调的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贷款的期限与贷款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预期收入理论优缺点
优点: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消费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拓展,很好地提高了其盈利能力。
缺点:①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期无法保证总是准确的。②资产期限长对流动性仍有影响,其他条件相同时,短期资产的流动性优于长期资产。
预期收入理论主要影响
主要影响:上述阶段通过对资产流动性的不同理解,从而扩大了银行资产业务规模和范围,有利于保证必要的流动性水平并且尽可能提高盈利水平。但由于影响流动性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资产管理理论
在商业银行产生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奉行的是资产管理理论,其思想最初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商业银行管理。该理论强调:负债规模是既定的,银行对扩大负债无能为力,资产规模受负债规模制约,银行只能在既有资产规模上努力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使资产同负债在期限上相匹配,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及分层次的准备。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