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金融  >  商业性贷款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类别

  商业性贷款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之一,又被称为"真实票据理论",是一种确定资金运用方向的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由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从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方面考虑,避免随时偿付提存的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应集中于短期自偿性的贷款,即贷款能够随着商品的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该理论忽略了贷款需求的多样化,并过分强调银行存款的流动性。另外,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因为短期商业性贷款与经济周期是顺循环的,因此商业性贷款理论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

目录

商业性贷款理论历史背景

  商业银行早期的资金来源是活期存款,企业资金需求单一。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①使银行贷款与真实生产密切联系,不大可能产生过度的金融泡沫,有助于银行稳健、安全地经营。②指出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之间的匹配关系,避免银行盲目贷款造成流动性风险。

  缺点:①忽略客户贷款需求的多样化,制约了银行业务拓展。②忽视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即使是活期存款,总体上看也有一定的稳定余额,可用于长期贷款。③忽略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偿性贷款也有风险。

资产管理理论概述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这一理论有利于防止、减少贷款投资的盲目性,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长期盛行至20世纪60年代,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转换理论    下一篇 预期收入理论

参考资料

[1].  财经微百科85|一文看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中央财经大学培训学院   https://mp.weixin.qq.com/s/IVv2C6hnjudnWCxkdbxQ9Q

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