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量的计算公式
货币流通量是一个时点指标,实际工作中往往计算报告期末的货币流通总量。该指标的数值可以直接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综合信贷计划执行表“流通中的货币”项目获得。计算公式为:
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现金投放总额-本期现金回笼总额
其中:
现金投入与回笼分别指银行将现金从业务库投放到市场上和现金从市场回到银行业务库的数量。
投放货币就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就减少了货币流通量。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因素
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
1、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的总和;
2、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
这个公式表明了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至于纸币的流通规律仍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做基础的。
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规律是指货币流通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比。用公式表示就是: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术语解释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