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直接投资的意思是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可以尽快形成生产力,容易进行信息沟通,但是资金成本高,不易进行产权交易。
企业筹资的方式除了吸收直接投资之外,还有发行股票、利用留存收益向银行借款、利用商业信用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杠杆收购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的筹资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在购并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
吸收直接投资的种类
吸收直接投资的种类包括:
1、吸收国家投资。国家投资,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公司,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资本叫国有资本。
2、吸收法人投资。法人投资是指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公司,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资本称为法人资本。
3、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方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即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共享利益。
4、吸收社会公众投资。社会公众投资是指社会个人或本公司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入公司,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资本称为个人资本。
吸收直接投资的程序
1.确定筹资数量
企业在新建在扩大经营时,首先确定资金的需要量。资金的需要量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供销条件等来核定,确保筹资数量与资金需要量相适应。
2.寻找投资单位
企业既要广泛了解有关投资者的资信、财力和投资意向,又要通过信息交流和宣传,使出资方了解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以及未来预期,以便于公司从中寻找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3.协商和签署投资协议
找到合适的投资伙伴后,双方进行具体协商,确定出资数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企业应尽可能吸收货币投资,如果投资方确有先进而适合需要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亦可采取非货币投资方式。对实物投资、工业产权投资、土地使用权投资等非货币资产,双方应按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定价。当出资数额、资产作价确定后,双方须签署投资的协议或合同,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4.取得所筹集的资金
签署投资协议后,企业应按规定或计划取得资金。如果采取现金投资方式,通常还要编制拨款计划,确定拨款期限、每期数额及划拨方式,有时投资者还要规定拨款的用途,如把拨款区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拨款、流动资金拨款、专项拨款等。如为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投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核实财产。财产数量是否准确,特别是价格有无高估低估的情况,关系到投资各方的经济利益,必须认真处理,必要时可聘请专业资产评估机构来评定,然后办理产权的转移手续取得资产。
吸收直接投资的资本成本高的原因
吸收直接投资的资本成本高是因为当企业盈利的时候,投资者往往要求将大部分盈余作为红利分配,向投资者支付的报酬是按其出资数额和企业实现利润的比例来计算的。而对于股票筹资来说则没有定期发放股利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吸收直接投资的资本成本较高。如果从筹资费用的角度来说,股票筹集有很多程序,发行费较高,而吸收直接投资较低。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和优缺点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有以货币资产出资;以实物资产出资;以土地使用权出资;以工业产权出资;以特定债权出资。
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是可以尽快形成生产力,容易进行信息沟通;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是资金成本高,不易进行产权交易。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