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免责
自助免责,指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
自助行为概念解释
自助行为,作为一种私力自卫的方式,常被援引作为避免侵权责任成立的法律抗辩理由。其核心在于受害人能够在没有公权力部门介入的情况下,自行采取行动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自助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临时性的紧急应对措施。因此,受害人在实施自助行为后,应迅速向国家机关寻求支持,以官方权威为后盾,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更为全面和有效的保障。这样的处理方式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法律正义。
自助行为与相关法律概念的区别:
自助行为与自卫行为、见义勇为等有明显的区别。自助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自卫行为是为了保护他人或公共利益。见义勇为通常是指帮助他人,而不是保护自己。
民法典当中的“自助免责”
新颁布的民法典新增加两个具体的免责事由,一个是第1176条规定的自甘风险,另一个是第1177条规定的自助行为。该条是这样具体规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自助行为,是传统的免责事由,自助行为是权利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获得国家机关及时救助的情况下,对侵权人的财产或者自由在必要范围内采取扣押、拘束或者其他相应措施,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自助行为的性质属于私力救济。民法典在规定自助行为的条文中,没有明文规定可以对他人人身自由加以拘束。但其规定的“等合理措施”中的“等”字应该包含了这一情形。举个例子,顾客去饭店吃饭未带钱,店主也不认识该顾客,便不让其离开,要求其通知家人或朋友送钱来结账,这种拘束顾客行动自由的行为,就是自助行为,店主不承担侵权责任。
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
3、对侵权人采取扣留财产或者适当拘束人身自由的行为。
4、扣留财产或者拘束人身自由的行为必须在必要范围内。
民法典之所以增加规定免责事由,就是让我国民事免责事由体系更加完善,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杨立新教授所言,让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更多的行为自由,因而可以自由行使权利,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使他人的权利得到实现,进而积极创造,努力践行,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自助免责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
林某驾驶摩托车剐蹭了一辆小轿车,由于担心小轿车车主索赔,林某赶紧加速驾车离开,小轿车车主蒋某被剐蹭后紧跟其后,林某立即超速行驶,失控撞上道路的路肩上,受伤入院。林某出院后把小轿车车主蒋某告到法院,认为小轿车车主如果不强行追赶,后来的交通事故应该不会发生。要求蒋某承担交通事故的相应责任,赔偿他的损失。法院审理后认为,小轿车车主的追赶行为属于“自助行为”,并不是这起事故责任的主体,不应该承担责任。
分析: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来不及请求国家机关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补上了民事“自助免责”这一立法空白点,明确“自助免责“的三个前提条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已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当紧急情况解除后,受害人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受害人如因其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仍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附《民法典》相应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规定: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当紧急情况解除后,受害人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受害人如因其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仍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