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有效补救免责

有效补救免责

  有效补救免责,指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目录

有效补救免责的含义解释

  有效补救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有效补救免责: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

  法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的特征:

  (1)时间性: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过程,就是从犯罪预备开始到犯罪既遂以前的全过程。这是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则不存在犯罪中止问题;犯罪明显告一段落归于未遂后,有补救行为的,不成立中止;自动放弃可重复加害行为的,可以成立中止。

  (2)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所谓自动放弃犯罪,指犯罪分子在自认为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自主的决定放弃犯罪。所谓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指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的特定场合,行为人自动采取积极行动实际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3)有效性: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未成功的是犯罪既遂而非中止。

  犯罪中止的情形:

  一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预备阶段或者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比如甲投毒杀乙,没投毒或者投毒后乙没喝之前,甲放弃了犯罪;

  二是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实行行为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比如甲毒杀乙,乙毒发时(还未死亡)痛得在地上打滚,甲觉得他太可怜了把乙送到医院抢救,且乙被救回来了。

  还有一种为预备中止,即发生在预备阶段的中止,如为杀人买刀后中止。法律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是“应当”而不是"可以"。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自首立功免责    下一篇 自助免责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OTZhNjM2YTAxNzk4MjJhMTk2NDBjOTI
[2].  别怪没告诉你,犯罪免责的那些情形|韶关普法   https://mp.weixin.qq.com/s/xCKuGLQyh2jF8PmmvCh4yw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