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效益
管理经济效益是指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管理职能经济效益和管理体制经济效益,如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等。它也是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一般特征,所以可以根据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管理经济效益,寻求提高管理经济效益的途径。
管理经济效益的内涵
从管理的内涵及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可看出,管理是一种职能活动,它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这说明提高经济效益是管理的应有之意,从这点看,管理与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的。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手段或途径;提高经济效益是管理的动力和目标。所谓管理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指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技术进步的内涵之一,因此,管理经济效益也是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一般特征。管理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可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即产出增加;或者说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等产量曲线向靠近原点方向移动,即资源投入减少。当然。将管理经济效益作为独立概念提出,必有其特定的内涵,它至少应包括管理体制经济效益和管理职能经济效益两方面。目前理论界与实践中提出的抓制度效益和抓管理效益,与管理经济效益的内涵是一致的。
管理经济效益的研究
进行管理经济效益研究,在明确了管理的内涵和管理经济效益的内涵的基础上,关键应从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体制入手。从管理职能的角度看,可研究计划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组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协调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从经济管理体制角度看,应研究宏观经济体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和微观企业体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另外,还可从经营活动角度,研究技术活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商业活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财务活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安全活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会计活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等。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
其中,
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
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一般地说,是指由于技术变动而引起的投入产出率的变动,或生产率的变动,非技术变动引起的经济效益变动不属于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如闲置资源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就不构成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内涵。
术语解释
产权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产权内部的相互关系或者称相互连接、耦合的格局。
公司治理结构,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系统、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