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率
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以2007年为例子,中央财政赤字为20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万亿元,两者比值约为0.8%。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马约标准,赤字率3%一般设为国际安全线。
赤字率的计算公式
公式中的政府支出与政府收入并不是指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和公共财政收入,而是指的支出总量与收入总量。支出总量包括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加上补充中央和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而收入总量则包括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调入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赤字率相关解读:赤字率按3%安排
财政赤字,是由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通俗来讲,就是政府“花”的钱超过了“挣”的钱。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中指出,2023年,赤字率拟按3%左右安排,比2022年提高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388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2023年财政政策总基调为两个方面,即“加力提效”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意味着财政政策是有克制的宽松,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考验财政统筹能力。
从赤字率3%看,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增加5100亿元,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既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必要的支出强度,同时,并未过高提高赤字率,为未来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空间奠定基础。
财政部表示:2023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是既考虑到了现实发展需要,也考虑到了长远发展,还考虑了国家的发展和安全统筹安排的赤字率。2023年GDP的增长目标是5%左右,为完成这个目标,财政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要保证有力的支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2023年财政支出额度增加了5100亿元,主要是用于支持民生事业的发展,适当提高财政支出,提高赤字率就是必要的一个手段。财政支出总量增加的同时,财政赤字率也相应提高,就出现了比2022年赤字率有所提高的现象。
3%这种安排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顺势而为,反映出财政政策在加力提效。同时,0.2个百分点这个规模又是可控的,意味着积极财政没有搞大水漫灌,也没有搞强刺激。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更好支持落实完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提高微观主体活力;有利于保证必要的支出强度,进而扩大总需求,对冲外需下行;通过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区域均衡等重大战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进一步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
财政赤字率是财政积极程度的一个代表性指标,赤字率的提高和之前提到的“加力”相对应。适当提高赤字率,意味着有更多的扩张性因素体现在财政政策调控的通盘安排里。但赤字率并非越高越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一方面要有更积极的扩张性财政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防范风险。
赤字率也是衡量财政风险的重要指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从2023年的赤字安排看,新增赤字5100亿元,全部是中央赤字,通过国债发行弥补,这实际上就是中央更多地加杠杆、转移支付给地方以缓解地方压力和防范债务风险的体现。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增加51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上年持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恢复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加大,提高赤字率的效应也更明显。超5000亿元的增量,对“紧平衡”的财力是一个必要的补充,适度扩大政府财政赤字,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