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的特点
隐秘性,表外融资对于资产和形成的潜在负债,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和反映,也就是说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得以体现;
灵活性,表外融资对企业资产规模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融资渠道的灵活性;
风险性,由于表外融资将企业真实的资产负债情况予以隐藏,其所出具的财务报表就具有比较强的欺骗性。
表外融资的动因
1、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通过表外融资,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
2、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表外融资筹措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产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损益表中反映出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3、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企业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往往通过对企业添加债务规定了种种限制,如规定不得突破某一负债权益比率。企业为在上述限制范围内扩大财务杠杆,便会寻求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融资方式,在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同时,规避了借款合同限制。
4、应付通货膨胀压力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很可能造成资产负债表上的许多项目被严重低估,导致企业的举债能力大大降低。通过表外融资,将部分债务置于财务报表之外,可以作为对这类资产被低估价值的抵销,从而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成的压力。
具体到金融机构,只要自身的投资收益能够覆盖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就有扩大融资规模的动力。而在现行的监管体系中,为了防范风险,金融机构存在相应的指标限制,为了规避相关指标的限制,金融机构往往通过表外融资的形式获取资金。
表外融资的实现方式
1、表外直接融资
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融资。如经营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经营活动不涉及到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流动,会计上无需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资产的使用权的确已转移到融资企业,可以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的需要。
2、表外间接融资
表外间接融资是由另一企业代替本企业的负债的融资方式。最常见的是建立附属公司或子公司,并投资于附属公司或子公司,或由附属公司、子公司的负债代替母公司负债。
3、表外转移负债
表外转移负债是融资企业将负债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应收账款和签订产品筹资协议实现。其实,应收账款抵押借款性质,由于会计处理的原因使其负债转移到表外。表外融资主要是负债融资,其积极的作用在于使企业能够加大财务杠杆作用,尤其当财务杠杆作用在资产负债表内受到限制时,可以利用表外融资放大财务杠杆作用,提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同时为增加融资方式开辟融资渠道,特别是在表内负债方式有限、渠道不通过时,通过表外融资可实现融资目的。
表外融资的影响
表外融资的重要手段是设计一些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使报表使用者难以判断这一业务对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影响。这类复杂业务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将某一项目法律上的所有权和享有与此相关的主要惠益及承担重要风险的能力割裂开来;
2、一项交易与另外一项或多项交易相互交织,不将它们综合起来分析,就难以理解该业务的经济影响;
3、在交易的条款中含有一项或多项选择权或条件,又可合理地从这些条款推断出企业将会行使选择权或条件将会满足。远期合约有时也被用来作为表外融资的手段。商品寄售、售后回租债务保收(factoring of debts)、证券化抵押(securitized mortgages)和贷款转让等均可能导致表外融资行为。
表外融资行为掩盖了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很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因而引起了各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的关注,它们纷纷制订会计准则,减少表外融资项目,尽可能地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会计准则制订机构认为,财务报表应当通过列示浓缩的、排列有序的有关资产、负债和经营业绩的信息,有助于作用者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财务报表的项目分类和确认必须基于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这一原则。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