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欺诈
第三人欺诈是指,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人欺诈情形下,存在三方主体,一是,受欺诈方;二是,实施欺诈的第三人,即独立于法律行为当事人之外的人;三是,受欺诈方的相对人。
第三人欺诈的构成要件
1.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同《民法典》第148条规定的欺诈一样,成立第三人欺诈须存在欺诈行为,但是行为主体为法律行为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若实施欺诈行为的是当事人,则构成欺诈,应当适用《民法典》第148条的规定。
2.受欺诈方基于第三人实施的欺诈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法律行为。与欺诈的构成要件相同,第三人欺诈行为与受欺诈方的民事法律行为之间须存在因果关系。
换言之,如果第三人没有作出欺诈行为,则受欺诈方不会陷入错误判断并作出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3.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一方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是基于第三人实施了欺诈行为。该要件是为了平衡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确定的重要标准。
在现代商业社会的背景之下,保障交易安全日益成为核心的法律价值。由于受欺诈方行使撤销权会对对方权利造成重大影响,为实现利益平衡,防止道德风险,第三人欺诈以相对方是否为善意无过失为界限。
相对人应当知道即相对人应知,也称作因过失而不知,它以相对人本应或本会知道第三人的欺诈为前提,相对人若应知,则足以否定其对合同有效的正当合理的信赖。
第三人欺诈的法律效果
受欺诈一方得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根据《民法典》第155条的规定,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撤销因欺诈而作出的意思表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6]
第三人欺诈的举证责任分配
当事人在主张因第三人欺诈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时,应当对第三人所实施的欺诈行为和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此外,当事人还需证明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
第三人欺诈中的“第三人”范围
第一百四十九条【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中未对“第三人”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但依立法目的和相关学说,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对“第三人”做狭义解释,并非概括地指法律行为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人。第三人是根据公平性权衡来界定的。第三人不包括意思表示受领人的“信赖人”,也不包括那些“依据公平性观点并考虑到利益状况”,其行为应该归责于意思表示受领人的人。
因此,第三人欺诈中的“第三人”应当将法律行为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法定代表人和缔约辅助人等排除在外,仅限于与该当事人毫无关系的纯粹的第三人。
如果上述人员实施了欺诈行为,应当构成当事人一方实施欺诈行为,而不成立第三人欺诈。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实施欺诈行为的第三人既不是意思表示受领人的代理人,也不是其所委托从事合同谈判工作的人,但如果该第三人在利益方面与其有密切的联系,也应当被排除在本条“第三人”的范围之外。
例如,因受骗而买了货物的人,借钱支付了货款,不能以证明卖方骗他进行买卖为由而宣告贷款合同下的责任无效。
买卖与贷款是相互独立的合同,因受欺诈而订立其中一个合同,并不使当事人有理由宣告另一个合同无效。然而,在两个合同紧密相关时,如卖方和银行事先达成协议,卖方可以为消费者作出必要的安排,以贷款的形式为买卖提供融资,则情况就会不同。对此,早在1956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卖方欺骗消费者订立买卖合同,后者也可以宣告贷款合同无效。
此后,欧洲大多数国家通过的消费者信贷法中都有涉及此类法律效果的规则。
无相对人的第三人欺诈
在无相对人的情况下,第三人实施欺诈,使表意人作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法律行为的,无保护相对人的问题,表意人均有权撤销该法律行为。
如当事人在第三人欺诈的情况下抛弃自身权利或是订立遗嘱,事后均可主张撤销该意思表示。
第三人欺诈案例分析
案例:第三人欺诈订立合同找谁赔偿?
2020年3月20日,甲向A银行申请贷款共计人民币40万元,乙给这笔贷款作保证人并要求丙提供反抵押担保。3月22日,甲与丙约定,甲将其名下的厂房免费提供给丙使用,丙则要以自己所有的房屋向乙提供反抵押担保。3月24日,乙和丙签订以房屋为标的物的反抵押担保合同。但是,甲在获得贷款后,拒绝免费提供厂房给丙使用。现丙主张反抵押担保合同是被第三人甲欺诈而订立,要求撤销反抵押担保合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问:丙的主张是否能被支持?若不能被支持丙的损失可以请求谁赔偿?
分析:
丙和乙之间的反抵押担保合同不能被撤销,丙的损失可以请求甲赔偿。根据法律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果对方不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是不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的。
本案中,乙并不知道甲承诺将厂房免费提供给丙使用该事实,故乙与丙之间签订的反抵押担保协议不可以被撤销。至于丙的损失由谁承担,最新出台的《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作出了规定,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要求甲承担赔偿责任的。
合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胁迫行为,使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到损失的当事人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当事人亦有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各自的过错确定相应的责任。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对当事人与第三人的民事责任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处理。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