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会计百科  >  税务  >  子口税

子口税

税收术语

  子口税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类似税票时所纳的抵代通过税的一种税款。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税主权的一种税制。其目的在于保证低水平的协定关税充分发挥作用,把进出口商品的内地税也纳入协定范围的一种税制。

目录

子口税的发展

  子口税的由来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就曾经向懿律提出要规避中国内地的省际税收,方便其货物销往中国内地,在《南京条约》之中,英国提出:“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也就是子口税的雏形,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但其干涉中国内地税收的行为也为子口税的提出埋下了伏笔。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内地的省际税收其实并不严重,于是这一问题也就被暂时搁置。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开始在各地征收厘金,尤其是“过地厘”的出现,导致洋货在内地行销的过程中不得不承受沉重的税率。对于这一新生税种的出现,洋商们十分不满,在《天津条约》中,洋商获得了新的权利,即可以由自己将货物行销中国内地而不用转手中国商人,并且可以一次性缴纳子口税以抵消省际税金,并且子口税的税率也被严格限制,规定为“值百抽二点五”,通过这一规定的提出,子口税正式形成。清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又规定华商不得享受子口税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子口税成为了外商的特权,但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即洋商的货物如果由华商运输的话,则无法享受这一特权,这也导致了外国货物在内地的行销并不是十分顺利。针对这一问题,在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不分华商外商,均可在行销洋货的过程中享受子口税特权。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子口税的行使范围进一步扩大,即将外商在通商口岸设置的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也享受子口税特权,并且外商在中国内地采购的原料也享受这一待遇。至此,子口税的覆盖对象已经完全确定,外商获得了极大的优惠。1898年,清政府准许缴纳完子口税的货物可以随地销售,而非过去所规定的运送到缴税时申报的地点方能销售,使得外商享受到更多的优惠。

  子口税制度,于1931年1月1日与厘金制度一同被国民政府所废除。

子口税的特点

  比较《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关于子口税的规定,可看出子口税制演进的一些特点:1.《南京条约》仅规定洋货入内地子口税,《天津条约》则进而规定土货出口的子口税,并且确定子口税税率为进出口税率的一半,或从价2.5%;2.《南京条约》规定华商运洋货入内地,可以享受缴纳子口税以代替缴纳内地税,而《天津条约》则规定外商始能享受缴纳子口税的特权;3.《南京条约》未明确规定商人在内地税和子口税之间的选择权,《天津条约》则明确赋予外商这种选择权。缴纳子口税的具体办法是:凡洋货运入内地,应向起运口岸的海关缴纳子口税,海关发给凭单,通称子口单,即可免除常关厘卡的重征。外商在内地购置土货外运,应在首经子口呈验三联单,注明货物种类、数量以及装船口岸,换得运照,在沿途所经子口呈验盖戳时,可免各项征课,直到运抵最后子口,完清子口税后,方准过卡。

子口税的影响

  1、子口税的积极作用

  子口税是由海关征收报解中央政府的一种税收,至于常关厘卡等内地通过税,则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加派、自行支销的收入。缴纳子口税以后的商品既免纳其他内地税,地方政府的税收遂被压缩。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采取了两种对策:一是降低内地税率,以与子口税相竞争。二是采取加重土货厘金,以补偿实行子口税而短少的财政收入。这个办法直接破坏土货的流通和生产,削弱了土货对洋货的竞争力。

  在此期间,由洋税务司控制的中国海关是根据货物启运地点区别其生产国籍,因此,凡从香港启运的货物,都被当作洋货并享受洋货内销的子口税待遇。于是便有不少国产土货特地绕道香港以取得洋货身份,然后运销内地,这样,仅在出口时纳一出口正税,内销时再纳一进口正税与子口半税,即可免纳一切厘金,其中最突出的是内销长江流域及华北一带的广东和台湾的蔗糖。1871年镇江这种“洋糖”的进口比1870年增加十二万四千担。

  2、子口税的消极作用

  子口税实施的情况子口税制有利于西方侵略者推销洋货和搜刮土产,例如1869年(同治八年)福州关领有子口单运经内地的洋标布计两千八百二十匹,1871年增至九万七千三百二十四匹,又如1866年华商自内地贩运生丝到上海,每包负担内地税三十两以上,在三联单掩护下的外商,却只负担五两,两者相差六七倍。

子口税带来的后果

  子口税制的后果洋货内销的子口税单和土货外销的三联单、运照制度,给予洋商以深入穷乡僻壤控制中国国内贸易的极其优越地位,同时也导致华商假冒洋商名义,悬挂外国旗帜,百般依附洋商。华商往往向外商非法购买子口单,以免内地税盘剥。1879年英国驻汉口领事报告说:上海内销洋货的99.9%都由购得子口单的华商所经营,至于在土货外销方面,据1866和1867年的《海关报告》说,自内地运棉花到宁波,内地税高出子口税一倍,因此华商就以每包五角的代价向外商购买三联单去护运棉花,其结果竟使三联单的买卖本身“成为一种交易”。

  不仅如此,外销土货的子口税是向出口口岸的海关交纳的。如果外商和依附外商的华商自内地贩买土货,在到达出口口岸之前即行出卖,就不仅逃避了内地税,也逃避了子口税;如运到口岸而不出口,则他们在国内贸易上也享受用交纳子口税的方式代替内地税。如1872年镇江出口的土货价值只占到三联单护运流入的土货的25%,其余75%都销于镇江及其附近地区,并未出口。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方田均税法    下一篇 核算误差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