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预算控制
当期预算控制是指在特定预算期内,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确保实际支出不超过预算额度。这种控制方式有助于企业实现短期内的财务目标,保持资金流的稳定。
当期预算控制和累进预算控制的区别
当期预算控制是指用当期的预算总额控制当期的预算执行数,而累进预算控制是指以从预算期间的始点到当期时点的累计预算数控制累计预算执行数。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预算的控制期间,按月、季、年三种控制周期进行当期和累进的综合控制。
预算控制概述
预算控制是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有效的约束,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资金资源能够充分利用的过程。
预算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1、事前控标准
事前控标准,就是强调预算编制要基于业务假设条件和业务计划,并且针对预算科目制定明确的业务、技术和财务标准。对于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滚动预算来定期修正预算内容。
事先明确的绩效考核方案也是一种事前的控制方式,能够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业务人员的日常行为。
2、事中控过程
事中控过程,就是强调预算控制要与业务管理和风控管理相融合,对先导性的业务、过程类指标进行持续的过程控制,从而实现对滞后性的财务、结果类指标的控制。一个有效的预算预警体系应当与基于先导性的业务和过程类指标的。
实务中,预算执行控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除了收入、利润、费用等财务指标和目标值外,通常缺乏系统的业务和过程指标及目标值。这就导致预算执行控制阶段无从下手,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事后的财务审批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执行控制才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只有清楚了将来希望怎么控,才能编好业财融合的预算,也才能从业务角度进行预算的差异分析和落实整改措施。
3、事后控财务
传统的资金审批和费用控制,本质上是一种事后控制手段;而且副作用非常明显。因为,以没有预算为理由拒绝审批支付,如果业务已经发生,会导致产生违约责任;如果业务尚未发生,则会对业务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差异分析也是一种常见的,但效力较弱的预算控制方式;其最大的控制作用在于反馈细化下一个预算周期的业务预算及修订预算标准。
结果控制存在三大主要弊端,一是忽略了收入预算控制。收入是预算的核心,但资金审批和费控却将收入置之不理;二是控制周期长。往往要到月度执行分析阶段才能发现执行差异;三是差异原因不明。如果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发现预算未达标时,常常无法找到业务端的原因,而只能简单归结为外部环境和竞争态势发生了不利变化,造成决策缓慢。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