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合理行政原则

合理行政原则

  合理行政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应当客观、适度、符合立法精神和目的,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理性。

目录

合理行政原则的主要含义

  合理行政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尤其适用于裁量性行政活动。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更为规范的行政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第二,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第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合理行政原则的内容

  就内容方面来看,大体说来,合理行政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公平公正原则

  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当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仅地位应当中立,而且应当一视同仁,不偏私、不歧视,相同情形相同对待,不同情形不同对待,不应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例如,《行政许可法》第5条第3款规定:“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任何人。”

  二、考虑相关因素原则

  行政机关在行政裁量过程中应当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不得将行政决定建立在不相关因素的基础之上,不得仅凭自己的主观偏好而任意作出行政决定。例如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就应当考虑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以便作出合乎理性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与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无法避免会造成损害时,应当尽可能将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使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从内容方面来看,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合目的性

  行政机关在行政裁量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均须符合立法目的。当法律规定的立法目的可能较为含混之际,还需要行政机关根据立法背景、立法精神、制度目的等各项因素作出合理审慎的判断。

  (二)适当性

  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与手段是法律所必需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是合适的。

  (三)损害最小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并应当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案。

  比例原则的根本精神,在于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应当尽可能避免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如实在不可避免会造成损害,也应当选择损害最小的方式。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改签费    下一篇 合法行政原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