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物权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又称为物上请求权),是指物权人于其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之危险时,可以请求恢复物权圆满状态或防止侵害的权利。

目录

物权请求权的概念解释

  物上请求权是各种物权所具有的共同效力,也就是说,凡为物权,都能产生出物上请求权的效力,以作为该物权最直接的保护手段。物权的此项效力来自于其绝对权的法律属性,因为,物权既然是可以对抗不特定当事人的权利,那么它就应该具备排除来自任何人之干涉或侵害的效力。他人的行为只要对物权构成了妨碍,无论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失,均不得对抗物权人要求其排除妨害的请求。

  关于物权请求权,在理论上须加以说明的是:

  (1)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效力,当然以物权之享有为前提。如物权因物毁损灭失等原因而消灭,则当然无物权请求权存在之余地。

  (2)物权请求权虽是物权效力的一种体现,但物权请求权并不是物权这种支配权本身而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

  (3)虽为独立的请求权,但物权请求权不能与物权相分离而单独存在。

  (4)一切请求权原则上均可适用债权的有关规定。一般而言,这种纯理论界定并非法考关注的重点,但往年真题也曾考查过物权请求权的特征,考生应略加注意。

物权请求权的特点

  (一)物权请求权是保护物权的特有方法

  物权请求权是一种基于物权而产生的、保护物权的请求权,也是民法为保护物权而特别设定的一种方法。物权请求权并不以直接支配物为其内容,而是以请求另一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为内容,它是独立于物权本身的行为请求权。物权请求权来自物权的支配性。只有当物权人的支配权受到他人侵害时,为恢复权利人对客体的圆满支配状态,物权人才能够行使此项请求权。可见,物权请求权的行使可以使物权恢复圆满状态和支配力,因此它也是物权效力的体现。

  (二)物权请求权与物权是不可分离的

  物权请求权与物权具有共同的命运,物权请求权随着物权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物权的转移而转移,物权消灭时物权请求权亦不复存在,物权请求权不能单独转让。尽管物权请求权是基于物权产生的且与物权不可分离,但它不同于物权本身。一方面,物权请求权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相对法律关系,它和作为绝对权的支配权是有区别的。对于权利人来说,一般只有在其物权遭受侵害的情况下,才能针对特定的侵害人行使物权请求权,而不能针对任何其他人行使物权请求权,但物权人行使物权则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另一方面,物权请求权在性质上仍然是以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为内容的,因此,它也属于请求权的范畴,不同于作为支配权的物权。

  (三)物权请求权主要是为了恢复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

  一方面,物权请求权行使的前提是物权的支配客体仍然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物权请求权通常是与有体物的保护联系在一起的。物权的客体主要为有体物,因此,物权请求权也是基于对有体物的保护而产生的。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恢复原状都是在物权人所有或占有的有体物受到他人侵占、妨害或侵害时产生的保护方法,它们主要针对实物的保护而创设。对于无体财产的妨害或占有,主要采用债的保护方法。

  (四)物权请求权的效力优先于债权请求权

  在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首先应当采用物权请求权对物权进行保护。这是因为物权请求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物权请求权的类型

  (一)返还原物请求权

  返还原物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对无权占有或侵夺其物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占有物。该项请求权是由所有权派生的请求权,并且是所有权效力的直接体现,只要是他人无权占有或侵夺权利人的财产,权利人都可以通过行使该项请求权而恢复其物权的圆满状态。

  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首先应由权利人就其所享有的合法物权进行举证;如果他无法证明该物的合法权属,尤其是无法证明自己对该物享有的物权,则不能支持其请求。其次,权利人应当证明其合法享有的物权遭受了相对人的妨害或侵夺。反过来,相对人必须证明他对物的占有是合法的,有法定或约定的根据。

  返还原物请求权的效力有四个方面。第一,占有的移转。返还原物请求权行使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物权人支配的财产从无权占有人手中转移给物权人,进而使物权人的物权恢复到圆满状态,使物权人重新获得对物的支配。第二,返还原物和孳息。一般来说,现时占有人向返还请求权人返还原物时应保持物的原有状态,不得造成物的损害和价值的减少。如果因其故意或过失造成物的损害和价值的减少,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恶意占有人应承担对财产进行管理、维护而支付的必要的费用。第四,赔偿损失。

  (二)排除妨害请求权

  排除妨害请求权,是指当物权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占有以外的方式妨害时,物权人对妨害人享有请求其排除妨害、使自己的权利恢复圆满状态的权利。妨害是指实施了某种妨害所有人行使所有权的行为,是现实地造成了对他人的权利行使的阻碍,这是妨害与危险的区别。行使该权利的条件有三个方面。第一,被妨害的标的物仍然存在且由物权人占有。第二,妨害人以占有以外的方法妨害物权人行使所有权。妨害主要包括:对物权人的标的物的侵害;非法利用他人的财产致使物权人不能对其财产行使物权;非法为所有权设定负担;其他妨害行为。妨害必须是持续进行的,而不是短暂即逝的或已经消失的,否则,尽管妨害行为已经作出,物权人也不能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而只能请求侵害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等责任。第三,妨害是不合法的,或者超越了正常的容忍限度。一般来说,物权人应当容忍他人轻微的、正当的妨害。

  对于排除妨害的费用的承担,从原则上讲,由于妨害行为给物权人造成了侵害,因而妨害人应当承担排除妨害的费用,但是也应考虑妨害人对妨害形成是否具有过错。总之,关于费用的承担,首先要考虑当事人的过错,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费用;如果双方都没有过错,则应当根据效益原则结合公平原则来确定。

  (三)消除危险请求权

  消除危险请求权,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妨碍,并且构成一定的危险,权利人有权请求消除已经存在的危险。通过行使消除危险请求权,可以预防将来发生对物权的现实危害。

  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险有一定的共性,都对物权人行使物权构成妨害。但严格来说,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的对象不同。排除妨害中的“妨害”是指已经发生的现实障碍,这种障碍已经对物权的行使构成了客观上的阻碍;而消除危险中的“危险”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对于物权行使的障碍。第二,是否可以与损害赔偿并用不同。妨害是现实的障碍,它的存在对于物权的行使构成一种实际的阻碍,因此,很可能会引发损害的实际发生。由此,物权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但是,消除危险中的危险是未来可能发生的障碍,损害并未实际发生,因此,没有损害赔偿的问题。

  (四)恢复原状请求权

  恢复原状是指行为人导致他人财产损害后,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使财产恢复原有的状态。恢复原状请求权的特点主要有四个。第一,恢复原状请求权通常是在权利人的动产或不动产造成毁损的情况下被采用的。第二,恢复原状的方式因动产和不动产遭受侵害而有区别。对于造成动产毁损的,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即修理、重作、更换。对于不动产则不宜采取上述方式,因为不动产一般不会发生灭失,而土地又很难通过修理的方式来恢复原状。所以,对不动产应当采取上述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第三,恢复原状的目的是要恢复物权人对物权的圆满支配状态。在所有人的物受到他人侵害的情况下要充分保障所有人的利益,仅仅通过损害赔偿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受害人的利益要求。如果允许受害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则受害人可以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请求赔偿损害与请求恢复原状之间作出选择。第四,恢复原状应当考虑到经济上是否合理。

  (五)停止侵害请求权

  停止侵害请求权,是指不法行为人的行为及其物件给他人的财产和人身造成了现实的损害,受害人有权请求法院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

  请求停止侵害,通常是针对那种对物权的侵害正在进行且持续发生的情形。为了防止更大的损害后果发生,为受害人提供有效的保护,受害人可以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然而,停止侵害的请求权人必须要证明某种损害已经实际发生,而且正在持续。如果损害发生以后将会立即停止,或者已经停止,也没必要请求停止侵害。

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区别

  物上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有所区别,正因为物上请求权与物权支配效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物上请求权与物权支配权一样,并非什么独立的请求权,而是物权的一个重要效力、一项重要权能,如果说支配权是物权人的行使权,那么物上请求权就是物权人的救济权,是物权保护的重要手段,离开特定的物权讨论物上请求权是毫无意义的。但必须注意,作为物权效力的物上请求权与构成债权核心的给付请求权或者损害赔偿请求权存在重大差别:

  ①两者发生的根据不同。债权请求权发生的根据是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而物上请求权发生的根据是物之圆满支配状态受到妨碍(但并未达到消灭物权之程度)之事实。

  ②两者的目的不同。从微观上看,债权请求权的目的在于满足债权人获得物质资料、知识产品、劳动力、服务等利益的要求;而物上请求权目的在于回复物权人对物的原有支配状态,满足物权人享受物的各种利益的要求。从宏观上看,债权请求权的目的在于维护物的动态安全,即流通的安全;而物上请求权的目的在于维护物的静态安全,即占有、支配上的安全。

  ③两者的行使后果不同。债权请求权的成功行使将导致债权债务关系的消灭;而物上请求权的成功行使则使物权人重回对物之圆满支配状态,物权不仅不因物上请求权的成功行使而消灭,反而将更加健康地存续下去。

  ④两者的适用时效不同。物上请求权中的排除妨碍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而债权请求权普遍受到诉讼时效的制约。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债权请求权    下一篇 合同之债请求权

参考资料

[1].  物权请求权|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司法局   https://mp.weixin.qq.com/s/fz72NXBec_BmLDlZjuggLQ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01/content_5516649.htm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