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资产比例
合同资产比例是指合同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小。
合同资产比例的公式
观察合同资产比例大小,同比上升或下降几个百分点,过去十年走势,并与行业比较。合同资产比例=合同资产/总资产。查找短期和长期上升的原因;对A股,通常在财报后半部分的“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中能找到。
合同资产比例解析
优质企业的合同资产比例通常低于行业均值,常见在0%-5%,反映高效的履约和收款管理。客户信用高,合同执行顺畅,流动性强。
劣势企业的合同资产比例往往高于行业均值,常见在5%-15%,因履约效率低或客户信用差,收款延迟。合同管理混乱,信用风险高,流动性弱。
若合同资产比例的走势,与总资产周转率的走势一致,或更快下降,说明相关经营稳中向好。
合同资产概述
合同资产,是指企业在履行合同义务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成本和预期将要获得的报酬,但其收款权尚未完全确立。
举个例子:你给客户做一个项目,约定总金额是100万。项目分几个阶段进行,比如完成一半,客户先支付50万,剩下的50万等到项目验收后再付。那在项目进行中,你已经完成了60%的工作,但客户只给了50万,还欠你10万。
这时候,这10万块就属于合同资产,因为你已经完成了相关的工作,但还没拿到钱。
要注意的是,合同资产不同于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通常是客户已经确认你提供的服务或者商品,并且明确了付款的责任,比如说你发了发票,客户该付款就得付款。
而合同资产,是还需要满足一些额外条件,比如后续确认、验收、或者时间到了才能变成应收账款。
合同资产的产生,通常和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合同条款有关。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情况:
分阶段付款的项目:比如建筑公司、工程公司或者IT外包公司。这些项目一般都比较复杂,合同里会规定分阶段付款,但实际的工作完成可能已经超过付款进度。
有验收条件的合同:有些业务需要客户验收后才能确认收入,比如某些技术开发、系统集成的项目。在验收之前,这部分完成的工作会列成合同资产。
按时间确认收入的合同:有些企业的服务是按时间或者进度分摊收入,比如教育培训、订阅服务等。虽然服务已经提供了,但客户的钱还没到企业账上,这部分也会计入合同资产。
这些合同条款导致企业的钱没法立刻入账,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企业已经完成了对应的工作,所以会在报表里单独列成合同资产。
合同资产科目:
合同资产是2017年修订第14号准则——《收入》时延伸出来的资产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2018)中描述:“本科目核算企业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收取对价的权利。仅取决于时间流逝因素的权利不在本科目核算。”
从字面意思理解,好像描述的是“应收账款”科目一样,“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收取对价的权利”这描述的就是商品已卖,还没收钱,那不就是应收账款么?
那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有啥区别?区别就在下半句“仅取决于时间流逝因素的权利不在本科目核算”,如果这个权利板上钉钉了,就只剩时间因素(就是过一段时间就能拿到钱了),那不能计入合同资产,要计入应收账款。
“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对应的权利义务不同,应收账款代表的是无条件收取合同价款的权利(过一段时间,你就得给钱,我的义务已履行完毕);合同资产除了有收取合同价款的权利之外,还受合同权利义务的执行情况的影响。
对于收钱的确定性来说,合同资产弱于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只承担信用风险,就是对方赖账破产等收不回来的风险,但合同资产还承担其他的风险,比如合同执行的风险。
举个例子:
例1: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了一份机床设备销售合同,合同规定甲企业向乙企业提供十台机床设备,乙企业应于设备接收完成后5天内支付甲企业全部货款。
在此合同中,虽然甲企业没有在履行合同的当时就真正获得货款,但由于货款回收的限制条件仅为“时间(设备接收完成后5天内)”限制,而不存在其他影响货款回收的风险,因此在企业完成设备接收后,甲企业就应当确认应收账款,同步确认营业收入。
例2: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了一份定制的机床设备销售合同,合同规定甲企业向乙企业提供十台定制的机床设备,甲企业应在乙企业接收定制的机床设备后,提供安装和调试,以确保符合乙企业的生产需求,安装调试达到乙企业要求后30天内付款。
在此合同里,甲企业仅仅把机床移交给乙企业还不能确认收入,因为合同还约定安装调试验收,所以移交后可以确认合同资产,安装调试验收后才能确认为应收账款。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看,似乎合同资产介于销售达成一半的感觉。
其实,对于普通企业来说,可以不设置这个科目,直接在销售收入确认时,计入应收账款。但上市公司财务核算规范,是不可以简单化的。
这个科目可以结合《收入》准则来分析,待说完《收入》准则后,再回头来看,可能更清晰一点。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