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经济  >  形成权

形成权

民事权利分类

  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例如对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合同解除权、对效力未定合同的追认权、选择之债中的选择权等。

目录

形成权的通俗解释

  通俗解释:这事到底怎么办,我单方说了算,你闭嘴。

  15岁的依依在双十二下单购买了价值万元的游戏机,该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需要崔崔父母追认。如父母追认,则合同自始有效,如父母不追认则该合同自始无效。现在这个合同到底最后是什么效力,由依依父母说了算,商家只能默默承受,没有话语权。

  拓展延伸:形成权一旦行使就直接影响对方利益,故法律对于形成权是非常谨慎的态度,每一种形成权都需要法律明确规定,并且形成权一经行使不得撤销,权利人一定要谨慎使用。

形成权的生效

  单方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即为生效,不需要对方同意或作出辅助行为形成权行使的最大特点是不以相对人的同意为要件,仅仅取决于权利人的单方意志所以必须对其行使期间作出严格限定。这一期间就是除斥期间,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在此期间,权利人逾期不行使将导致形成权本身的消灭。期间的长短如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则依当事人约定的期间;无约定的,应在合理期间内行使。如第564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形成权的生效虽不以相对人的同意为要件,但后者有权提出异议。该异议也必须在法定或约定的期间提出,否则不受支持。理解这一点,就能很好理解如下这个条文。

  相对人对另一方依第565条、第568条规定提出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的意思表示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90日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形成权的除斥期间

  即形成权的行使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这个期间就叫做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既可以来自于法定,又可以来自于当事人的约定;除斥期间是一个不变期间,不受到中断中止的影响,这一点与诉讼时效区别开来,之后还会讲到;期间内不行使,期间后权利消灭。

  比如说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由此可见,撤销权的行使期间即除斥期间一般为1年。

形成权的异议

  即相对人可能不认为你有这个形成权。如不承认你有合同的解除权,这是法律就规定了相对人一个异议期间。异议期间:有约定从约定,没约定从法定: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法院起诉主张异议。

请求权与形成权的区别

  1、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可以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又可以分为债权性请求权和物权性请求权。

  形成权指权利人通过其单方的行为就可以使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形成权的主要作用是使权利人可以依其单方意思表示(构成单方法律行为),就可以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

  2、基于意思自治原则,本来一种法律关系的变动需要该关系所涉及之各方当事人的共同同意才能发生,但是若一方当事人享有形成权,那么仅凭其一方的意思表示该种法律关系就会发生变动。

  民法上的形成权主要包括撤销权、追认权、抵消权、解除权。而催告权本身不是形成权。

不属于形成权的两种权利

  下列两种权利不属于形成权:

  (1)债权人撤销权。《民法典》第541条规定的债权人撤销权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具有形成权的权能,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行为能够使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行为自始无效;另一方面又具有请求权的权能,即债权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向自己给付。因此,通说采折中说,认为债权人撤销权属于综合性的权利,不是单纯的形成权。

  (2)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对人的催告权。《民法典》第145、171条规定的相对人的催告权,不具有依据催告权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而引起权利变动的法律效果,因此不属于形成权。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抗辩权    下一篇 主权利

标签

参考资料

[1].  民法典宣讲之“民事权利”第三期|呼和浩特市农牧局   https://mp.weixin.qq.com/s/3KoJBdO6AaRdZqEvFv83VQ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01/content_5516649.htm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