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会计  >  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

预算编制方式

  复式预算是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目录

复式预算的起源

  复式预算起源于北欧的丹麦,1927年丹麦政府先将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种收支表,创立了资本预算,从而产生了复式预算,但在当时并没产生影响,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和凯恩斯主义主义流行以后,瑞典设计了新的复式预算方案,才引起其他国家注意并纷纷采用。复式预算的产生和推广并不是偶然的变革,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复式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是复式预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因素,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变化以及国家预算功能的扩大,是复式预算产生的直接原因。

复式预算主要内容

  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

  (1)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如维持政府机关运转的日常活动经费支出等。

  (2)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如政府贷款及偿还国债等支出

复式预算优缺点

  优点:

  (1)由于区分了政府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政府科学安排预算收支结构,突出重点,分类控制预算收支平衡;

  (2)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缺点:

  单式预算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利于编制和实施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的区别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是从预算形式对国家预算进行的分类。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①单式预算编制成本低,操作简单,但不利于宏观调控

  单式预算可以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活动的总体情况,编制成本低,操作简单;但由于没有按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分别列示与平衡,所以反映不出收支结构之间即财政的无偿性支出与有偿性支出、无偿性收入与资本性投入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建设工程的具体效益情况,从而不利于进行宏观调控。

  ②复式预算有利于对经济运行进行具体分析,但编制成本高,操作困难

  复式预算对财政收支结构尤其是经济建设效益状况的反映较为明确,这有利于经济运行的具体分析、分别管理和宏观决策,但其编制成本相对较高,对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复式预算。尽管各国的复式预算具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但基本上都是按照有偿和无偿原则建立起的符合本国实际的复式预算。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单式预算    下一篇 多年预算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